“兵支书”专栏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兵支书”专栏 -- 正文

一群“兵支书”, 激活一池水

发布日期:2021-12-29  点击量: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交界,是个革命老区、兵员大市。近年来,平凉市加大从退役军人中选拔村干部的力度,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作风硬朗、年富力强的“兵支书”队伍。

  目前全市有退役军人村干部826人,其中村(社区)党支部书记109人、主任109人、干部131人、委员393人,在其他组织任职84人。他们已成为全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弘扬文明新风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优秀退役军人到优秀书记

  庄浪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赵墩乡大庄村是庄浪县第一块梯田诞生地,在这块诞生了“庄浪精神”的土地上,有着光荣的传承——

  父亲程世魁,大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就是他最早带着村民靠人挖、篓背、担挑、手推,硬是在支离破碎的陡坡地上修出层层梯田。

  儿子程力,1983年从部队退役返乡,被任命为青年突击队队长、民兵连副连长,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起鸡叫、睡半夜、战严寒、斗酷暑,1992年,大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梯田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又带着乡亲们植树造林,探索出了“山顶乔灌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绿化模式。

  荒山绿了,苹果红了,天空蓝了,飞鸟来了。2020年,大庄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再获“国字号”荣誉。

  “我退役的时候,正赶上大家一阵风往南方跑,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没上学的娃娃。老支书把我留了下来。”静宁县雷大镇麻硖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志军回忆说,“当时村里情况很差,我是退役军人,又是党员,只能主动迎战。”

  夫战,勇气也。面对挑战敢于亮剑,是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本色。徐志军挑起重担,团结村“两委”班子,种苹果、兴产业,强基础、改村貌,搞“三变”、活资源,村里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村民收入连年翻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平凉市多部门协调联动,培育推荐政治素质硬、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退役军人依法依规进入村“两委”班子,把热心乡村发展、具有创业致富经验和实力的退役军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如今,在平凉广大“兵支书”中,60后逐步退居二线,70后正是主力部队,80后接续登上舞台,90后也已崭露头角,人才培养的梯队已然形成。

从最可爱的人到最能干的人

  “不管风吹浪打,无论坎坷艰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永葆初心,党让干啥就干啥。”这就是冯兴会半辈子的真实写照。

  1990年退役后,冯兴会务过农、经过商,还当过两家企业的负责人。直到2002年,他瞅准机会,成立了崆峒区太统新型建材厂,解决了本村及附近130余户村民的就业问题。

  2011年,冯兴会淘汰了落后的缸瓦生产设备,建成了全省第一条自动化、环保型、“隧道窑”空心砖生产线,填补了省内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废弃材料为原料生产空心砖的空白,产品供不应求。

  2017年,冯兴会当选为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党支部书记。次年,因水源地保护,他关闭拆迁建材厂,全身心投入到太统村经济发展中,太统村实现整村脱贫。

  把退役军人中的致富能人、农村实用技术能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每年由组织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开展调查摸底、储备选拔、跟踪培养、定期考评,并根据退役军人个人特点和履职需要,围绕农村工作重点开展能力培训,为“兵支书”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015年,80后的李志远高票当选庄浪县水洛镇中川村村委会主任。他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先把村口的垃圾场清理改建成占地11亩的生态休闲广场,再解决村里巷道下水不利、污水横流的问题,又硬化道路、扩建村部、修建文化舞台,彻底改变了村子的面貌。四年后,李志远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带着村民外出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丰富种植品种,菜农的年均收入从1万元增加到6万元。

  苹果产业是静宁县的支柱产业。前些年,治平镇马合村群众却因果园管理技术落后、品种老化等原因,未能从中获益。退役军人王天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拿自家的果园做试验,示范带动群众改良品种,并成立果业合作社,把果业大户和贫困户都拉入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果园管理、产品销售、农药化肥等一系列支持。去年,马合村户均苹果收入达到9万元。

  从一名“兵支书”

  到一支优秀的“兵支书”队伍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退役军人村党组织书记在树好红旗、建强堡垒上,当起了优秀的“排头兵”。

  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频繁见诸媒体,在第十四届中国牛产业大会的助推下,专家、记者、游客纷至沓来,想一探“窑洞养牛”究竟。

  崇信县“窑洞养牛”始于2017年,在平头沟,村委会副主任关新华最早开始试养,并使这种节约土地资源、变废为宝的方式推而广之。

  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平头沟村坚持把发展窑洞养牛和乡村旅游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为目标,探索农旅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崆峒区四十里铺演武村位于城乡结合部,然而,区位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村民段文仁生活困难、家庭矛盾多,但他有很好的挖掘机操作技术,刚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退役军人赵彦辉多次上门劝说,并协调贷款,帮助他建成工程租赁公司。

  两年之后,段文仁不但个人实现了增收致富,还解决了本村10多人的就业问题。初露锋芒后,赵彦辉决定让演武村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狠下功夫,产业发展和收入结构向劳务输出、仓储物流、建筑运输、房屋租赁调整,鼓励农户创建个体经济。

  一池水被激活。头脑灵活的村民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村里的企业个体户发展到120多户,人均收入翻番。

  生活条件好了,怎么让群众过得舒心、住得舒心?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及美丽乡村建设,赵彦辉带领村“两委”,集中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绿化美化,建设村级活动场所,有效提升了村庄颜值,让群众有了休闲、健身、娱乐的去处。

  在平凉,“兵支书”争当推动发展的先锋、“兵干部”争当产业富民的先锋、退役军人党员争当创业致富的先锋,全市共培树先锋富民示范户1000多户,建成“兵支书”抓党建促发展示范点92个、“扶贫车间”158个,新增优质林果、日光温室、中药材种植1.8万亩,新增养殖平凉红牛1.3万头,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

  为进一步提振“兵支书”干事创业的动力,为“兵支书”队伍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平凉市出台多项激励措施,两年来,共选树230名“最美退役军人”,其中“兵支书”36名。45名“兵支书”获得省市县三级表彰,2名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一批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兵支书”担任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市先后有63名“兵支书”被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形成了“激励一人、带动一批、示范一片”的良好氛围。


  (文/刘英娜 程鸣)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