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书”专栏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兵支书”专栏 -- 正文

扎根赣南革命老区的“兵支书”

发布日期:2021-08-14  点击量:

红色故都赣州,从峻岭重重的大山深处到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敢打硬仗的决心、敢打必胜的血性,带领基层党员群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

  一张张黝黑的脸上写满坚毅,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上充满力量,他们身上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如珍珠般洒落在老区城乡大地。

  他们,就是退役军人村(居)支书、村(居)主任、村“两委”委员,赣南老表乡亲们亲切地喊他们为“兵支书”。

  章江、贡江在老城郁孤台下汇聚成赣江,滔滔江水向北奔流,滋养了红土地人民,也将“兵支书”的力量传遍赣鄱大地。

  走进新时代,他们永葆军人本色、续写军人情怀。

  “兵支书”政治素质高,作风纪律过硬,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宁都县竹笮乡侧排村的村民们怎么也没想法,“大老板”崔春林会舍得放下手头年利税200余万元的公司,担任村支部副书记。一时间风言风语,有人说他图个新鲜劲,有人说他为了捞点“政治资本”,更有“算命先生”预测崔春林干不过一年。

  当了16年兵的崔春林还是保持着部队时的性情,见人就憨憨一笑,也不争辩,却暗暗铆足了劲,决心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这是崔春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真分析市场,瞄准时机,率领村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养业。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村种植脐橙2500亩、大棚富硒蔬菜300亩、白莲150亩,养殖三黄鸡80万只、生猪3000头。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余元,平均增收40%以上。

  今年1月,崔春林不负众望被选为村支书,没来得及歇歇脚,他就马不停蹄跑项目、争资金,拓宽县城外环路至侧排村的6.3公里公路,新修县城至村组1.6公里公路,把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入省内外市场,打通了通向富裕的希望之路。

  在距离宁都县200多公里的信丰县,也有一位和崔春林一样有胆识、有干劲,从创业之路转战乡村振兴的村支书--袁德喜。

  21世纪初,“世界橙乡”信丰掀起了一轮开发热潮,信丰县油山镇长安村退役军人袁德喜也从中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脐橙专业大户。2015年,袁德喜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支书、村主任,大伙的眼里充满了致富的期盼。

  为改变家乡面貌,他不顾家人反对,自掏腰包3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争取上级支持,修道路、兴水利,让每个村组修通了水泥路,家家用上自来水。

  改变了落后的村容村貌后,他又一鼓作气,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全村发展脐橙产业2000亩,成为全国“一村一品脐橙专业示范村”。他还结对帮扶贫困户,毫不吝啬地把脐橙苗赊给他们。村民们腰包鼓了,家家盖起了砖瓦房,村民逢人就夸:“袁书记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

  和崔春林、袁德喜一样,赣州还有许多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兵支书”。经过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锻炼,他们的政治信念更加坚定、业务能力全面提升,成为乡村振兴战场的生力军。

  目前,全市在村(社区)两委任职的退役军人总共有2599名,同比去年增加12%,其中有生产经营特长的464人,农业科技特长的217人。村(社区)支书(主任)643人,在“两委”委员中占比16.2%。

  “兵支书”管理经验丰富,坚持求真务实,成为基层治理“老师傅”

  “村里的旅游项目二期马上要动工了,我得往镇上再争取机会”,今年35岁的曾强是全南县城厢镇镇仔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因在部队服役常年风吹日晒,浑身黝黑,人送外号“黑强子”。

  2018年,他辞去大城市公司主管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通过“抱团”江禾田园和攀岩小镇现代旅游业,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日子好了,曾强又盯上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他力排众议,重新整修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宗圣公祠”,以“祠堂+文化”的形式将传统祠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历史文物变身国学文化和红色理论宣传阵地,焕发勃勃新机。

  如今,祠堂每年服务周边村民数万人次,镇仔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国学村”,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沉迷打麻将赌博陋习的村民越来越少。

  生活和谐的村民们都说,“黑强子”蹚出了“好路子”。

  率先垂范、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兵支书”们扎根基层耐得住、做得实、搞得活,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排忧解难的“老法师”,除恶治乱的“好把式”。

  上犹县安和乡富湾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聚众滋事之风盛行。

  2017年,退役军人康宽军临危受命,被组织委以支书重任。面对“烂摊子”,他没有退缩,选出一批办事公道、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成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

  紧接着,推动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规范党组织生活,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借鉴部队管理制度,康书记定下规矩并带头遵守:常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强化理论学习;重大事项按照党支部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增强公信力;党员带头参加家庭卫生评比、孝老爱亲评选……

  持之以恒的党建工作潜移默化影响了党员作风和百姓的言行,久而久之富湾村民风持续好转,干部群众个个都充满干劲和活力。

  军民连心桥竣工通行,“孝老食堂”赢得群众好评,“先锋银行”引导社会正能量,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全市退役军人村(社区)支书(主任)中大专以上学历的358人,占“兵支书”总数55.6%;兼任乡镇干部的56人,有村干部经历的924人。

  一大批学历高、任职经历丰富、能力突出的退役军人充实到“兵支书”队伍中来。他们牢记宗旨、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兵支书”行事雷厉风行、善打硬仗苦仗,成为攻坚克难“排头兵”

  家中衣柜里,女儿刚买的新大衣,静静地挂在那里,流露出对他的依依不舍。

  办公桌上,两本鲜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夹,诉说着浓浓的干群情。

  于都县马安乡溪背村退役军人、村委会主任郭冬生,一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工作超12小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村民和热爱的事业。

  郭冬生长期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口袋里常揣着一些药丸。“这次值守我们都劝他不要参加,可他总是说自己是党员,要带头!”溪背村党支部书记谢庆连哽咽地说。

  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山林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兵支书”闻令而动、勇挑重担、身先士卒,把最艰巨的任务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勇担使命。

  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党支部书记凌太健,是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的发起人。2019年6月,兴国县遭暴雨袭击,该县江背镇13个村连续发生山体滑坡、路面塌方等灾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危险时刻,退役军人村支书凌太健挺身而出,牵头组建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带着突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山体塌方事故现场,转移受灾群众60余人,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守护神”。

  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近年来,赣州市涌现出了抗疫先锋郭冬生、邱宝来,抗洪抢险先进典型钟建平、王荣辉,心系百姓幸福冷暖的彭敏、王馨贵、黄海林等一大批优秀“兵支书”。

  ……

  拳拳报国心、悠悠报国志。红土地上的“兵支书”始终牢记为民初心、肩负发展使命,彰显了接续传承的红色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