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支医疗志愿者队伍,持续奋战在虹口区疫情防控前线,他们由31位退役军人组成,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7岁了。目前,这支队伍正分核酸检测组和方舱医疗组两组开展抗疫工作。

斗罢“非典” 再战“新冠”
4月9日是他们投入工作的第一天,刚入住酒店,连晚饭都来不及吃,核酸采样组就接到了任务,要去虹口区5个点位开展核酸采样。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初来乍到,核酸采样组遇到了不少问题,忙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回到酒店。
另一边,方舱医疗组走进方舱,直面阳性患者。为保障大家安全,医疗队队长张嵘与区卫健委取得联系,为队员们安排了一次业务培训。“穿脱防护服的步骤至少要看8-10遍”“我们军人,要有铁血担当”“兄弟姐妹们,平安归来啊”……张嵘一边叮嘱着大家,一边为大家鼓劲。通过这次培训,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更有信心,工作起来变得游刃有余,核酸采样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在这批队员中,最年长的67岁队员胡毓敏和队长张嵘都曾参加过非典防疫工作,在空余时间,胡毓敏和张嵘还会将传染病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友们。
一句“辛苦了”就够了
方舱内,核酸组每天早上6点到10点、下午3点到晚上8点为方舱内200余位工作人员做核酸采样;后勤组每天为200-300人次的三级防护人员提供装备;院感组每天监督院感执行情况百余次;信息组每天录入信息百余条;临床组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还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答疑解惑。
方舱组副队长葛学美说,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很多人都结膜充血,非常疲惫,但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军人,一想到出发动员时的誓词,马上又调整状态,坚定信心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为了严格落实防护要求,医护人员被要求滴水不进,每次回到驻地后,他们才会拿起水瓶大口喝水;退役军人李婵在做核酸采样前一晚突然身体不适,第二天稍缓和后,咬咬牙坚持上一线;4月的上海,气温最高时达33度,但只要到一线就必须换上密不透风的“大白服”。
胡弘毓已到了退休年龄,此次毅然决然参加退役军人抗疫医疗队。高温天时,隔着防护服,他的汗水浸湿衣裤。
“原来你们是退役军人啊,辛苦了!”虽然很累,但每次听到居民们的一句“辛苦了”,这些退役军人“大白”都会“满血复活”,继续以实际行动诠释“戎装虽卸,初心依然”的忠诚与担当。
队里来了“老班长”“司务长”
“你们冲锋在前,我们全力保障。”退役军人谢红兵和管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班长”。谢红兵主动当起了“司务长”。在核酸检测工作之余,他会为大家统计、清点和分发物资,为队员们点对点送一日三餐。管斌发挥特长,当起了“托尼老师”,为大家提供理发服务。
在为队员董奕琳剪去一头长发时,管斌问她:“会不会心疼,要不要少剪一点?”董奕琳说,“不用,驻地就是营区,在这里就要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短发一样很飒。”据悉,董奕琳退役还不满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