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兆群儿”和他的父母们

发布日期:2022-07-03  点击量:

1500多封家信,是孙兆群写给烈士父母的,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超过10万公里的行程,从山东到江苏再到湖南,孙兆群的足迹遍布16位烈士的家乡。寄出的钱物对粗枝大叶的孙兆群来说早就没了概念,他只知道每月发工资的日子一到,就买上礼物往乡下跑……

  为着战场上那一句“谁活着回来,谁就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双亲”的“生死约定”,军休干部孙兆群一诺千金,将照顾16位牺牲战友的父母的责任扛在了肩上,36年如一日,用千金一诺的诚信和敦爱笃行的孝义书写着人间真情。

  战场上的“生死约定”

  1985年9月,前线。孙兆群和他的突击队员们正在执行防御作战任务。

  一天傍晚时分,后方送上来几盒月饼,战士们才知道中秋节到了。那晚的月亮特别圆,皎洁的月光洒在战士们身上。战士们看着手里分得的半块月饼,却吃不下去。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击队长孙兆群当然能理解战友们的心情,他说:“今天是中秋节,大家都说说自己的心愿吧。”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吴明玉的母亲一直有头痛病,他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一定买些天麻治好俺娘的病。”公衍进的父母还没见过他穿军装的样子,他说:“如果我能活着回去,俺一定穿上整齐的军装,给俺爹俺娘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铮铮铁汉也有如水柔情,大家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牵挂。月光下,战友们年轻的面容生动又神圣。孙兆群动容地说:“有打仗就会有牺牲,我知道大家放心不下家中的父母,我提议大家订个‘生死约定’,不管最后是谁活着回去,活着的战友都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大家说好不好?”

  “好!”战友们一致赞成这个提议。那时谁也不知道谁能活下来,但大家心里都记下了彼此的心愿。

  来自“兆群儿”的认亲信

  英雄们战场归来,但16位战友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年。尽管那场残酷的战斗已经过去了近40年,孙兆群依然无法释怀。他常常自责,作为突击队长,最后却没有把战士们全都活着带回来,他像是欠了一笔感情债,需要用一生去偿还。

  回到部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七连的烈士档案里查找16位牺牲战友的家庭住址,按地址分别给他们的父母写了一封认亲信。他将积攒下的工资分成16份,随信分别寄往烈士家。

  他在每一封信的开头写道:“大伯、大妈,我是您儿子生前的战友,在战场上我没有照顾好您儿子,他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光荣牺牲了。你们失去了一个好儿子,我失去了一个好战友、好兄弟。他不能为你们尽孝了,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信的结尾都会这样恳求:“亲爱的二老双亲,就请认下我这个儿子吧!我会像亲儿子一样,照顾好你们的生活。”最后的署名统一都是“兆群儿”。

  1986年8月,顾克路的父母收到了孙兆群的第一封认亲信,起初并没有当回事,以为这只是儿子战友的客套。没想到的是,之后竟陆续地收到了3笔汇款,他们想当面退回这笔钱。1987年春节刚过,老两口就迫不及待地从邹城赶到淄博。当他们看到一脸憨厚朴实的孙兆群出现在面前时,便从心里认下了这个主动送上门、真情真义的好“儿子”。

  为此,孙兆群准备了一个记录本,一一记录下各个家庭有哪些困难,谁家的老人生病了,生的什么病,谁家的兄弟上学了,谁家的姐妹出嫁了,又有谁家的亲人要找工作……孙兆群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他们的需求。

  一诺千金36年

  “兆群儿比亲儿子对我们还亲啊!”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兆群与那些牺牲的战士父母们的情感日趋笃厚。都说父子连心、母子情深,这些老人的心和孙兆群紧紧地连在一起。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烈士公衍进的父亲为了取暖,就在镇上买了条劣质的电褥子铺到床上,结果电褥子短路,差点造成火灾。孙兆群知道情况后,赶紧在淄博买了四片保暖又安全的电热瓷砖,当天就给老人送去了。他想到其他老人应该都会面临冬天取暖的问题,于是给每家的老人都买了一套电热瓷砖,亲自送去安装。担心老人不舍得用电,他又给每家付了500元的电费。

  1995年的秋天,连日劳累的孙兆群病倒了,患了严重的脑炎。他并没有把自己住院的消息告诉任何人,可老人们还是知道了他生病的消息。母亲们颠着小脚,带着家乡的特产到医院。她们说:就是来看看兆群儿,看完才能放心。吴明玉的母亲到处打听治疗脑炎的偏方,当听说核桃对大脑有益处时,老人把自家收的核桃全存了起来,一颗都没舍得吃,留给孙兆群补身子。

  2006年,孙兆群的父亲病重住院,他在陪护父亲住院治疗期间,二哥也突然患病不治身亡,撒手人寰。屋漏偏逢连夜雨,顾克路的母亲又突发脑溢血,孙兆群听到消息后忧心如焚。他将住院的父亲托付给了别人,自己坐上了从淄博到济宁的火车。

  在孙兆群的精心照顾下,目前16位烈士的父母大都身康体健。其中年龄最大的有103岁高龄,最小的也已经82岁。随之而来的,就是老人的身后事。烈士顾克路的父亲去世,孙兆群跑前跑后,尽着一个孝子的责任。老人的送老衣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孙兆群一手置办。

  一晃36年过去了,岁月不饶人,孙兆群也已经是61岁的老人了。但是,生命不息,诺言在身,他的敬老之路还在继续……

  (文/李 峰 李建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