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专心致志,把徽章做好!”
从普通的校徽、党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徽章;
从外军的各类军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军警徽章
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温州金乡退役军人陈加枢,做“文创+徽章”的“赶潮人”,
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徽章大王”。
“蜈蚣千足,路只一条”
1980年退役,1983年正式创办金乡徽章厂,陈加枢以军人的刚毅和果敢,一手建立起属于他的“徽章王国”。
如今,陈加枢的企业已完成从“以销定产”到“以产定销”的转变,不再满足于单一承接订单,扮演“二手加工”角色,而是高薪聘请专业设计人才,建立企业研发团队,做“文创+徽章”的“赶潮人”。
和陈加枢接触过的人,都会对他挺拔的身姿印象深刻。至今,他依然保持晨起练功的习惯,这和他当过5年的铁道文艺兵经历相关。
凭借良好的身形和舞蹈基础,年轻的陈加枢入伍成了一名文艺兵,并靠着勤奋刻苦,成为原铁道兵四师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一员。
刚进入宣传队时,陈加枢的舞蹈功底有些薄弱。他每天提早两小时起床,练习踢腿等动作。“蜈蚣千足,路只一条,就是埋头努力,踏踏实实地干。”陈加枢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在宣传队站稳脚跟。
陈加枢坦言,创业至今,军人的毅力是支撑自己艰苦创业的最大动力。2019年,他被评为浙江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他说:“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
退役后,陈加枢加入浩浩荡荡的供销员大军,开始走南闯北推销校徽,仅一周就收入七八千元。淘到第一桶金后,他创办了金乡徽章厂,开启创业之路。
1986年9月,“浑身是胆”的陈加枢带领徽章厂的5名员工到上海外滩如意酒家举办产品观摩会,公开摆擂台向全国同行叫板:一比质量、二比价格、三比信誉、四比速度。
“刘姥姥进大观园,乡下人第一次去上海。几百家企业同场比拼,没带怕的。”陈加枢笑着说。
同样的东西,陈加枢卖的比别家便宜5%—10%。自此,金乡徽章厂一炮打响。返回温州的第二天,一位外国商人打来电话,想让陈加枢做一批徽章,数量是8万个。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加上资金短缺,徽章厂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重重困难。企业陷入低谷时,陈加枢凭借军人的执着和坚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一面引进先进设备,一面派人到上海广招人才,高薪聘请高级技师,在制造工艺上做文章,在机制改革上求突破,历尽艰辛的金乡徽章厂最终扭亏为盈,并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当年的陈加枢或许不曾想到,十几年后,1997年驻港部队服饰徽章,1999年驻澳部队服饰徽章,人民法院与人民警察的徽章、中国共产党员的党徽、将在杭州召开的亚运会所有的会徽、纪念章,竟然全都由他的金乡徽章厂生产提供。
“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完成任务”
在金乡徽章厂的陈列室里,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徽章琳琅满目,其中最让陈加枢自豪的,当数2021年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2021年“七一”前夕,全国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都收到一枚亮闪闪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造型别致,富有寓意。这些纪念章中,有许多都是由金乡徽章厂生产。
同样经过公开比货,金乡徽章厂从众多制作厂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生产企业之一。
陈加枢告诉记者,从3月开始生产到5月底全面完工,这期间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这是政治任务,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完成!”
陈加枢介绍,小小的纪念章,每一枚都要经过23道工序,仅电镀就需要7次,每一处的色彩都有严格区分,同时又要保持整体一致。尤其主章是圆鼓面的,电镀材料必须瞬间凝固,不然会分布不均。“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
最多时,厂子里有80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地干。不服输的陈加枢拿出军人的精气神,全心全意投入纪念章设计打样、技术攻关、生产制作等各个环节。最终,金乡徽章厂凭借先进的科技力量和精湛的工艺技术,经过两个多月生产,于2021年5月底提早完成任务。
2021年5月28日,看到最后一批徽章装车运往各省,全厂数百名员工欢呼雀跃,激动的泪水奔涌而出。这一幕,陈加枢永远难忘。
如今的金乡徽章厂,早已将生意做到世界各地,先后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50多个国家生产徽章,成为名副其实的“徽章联合国”。值得一提的是,陈加枢不仅专注于自己的企业,还想为本地徽章产业干些实事。在金乡镇,大大小小的徽章企业有300多家,基本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低小散的传统模式不仅存在环境污染等隐患,更易引发同质竞争。
因此,陈加枢想在当地建一个规模大、配套全、产业链完备的徽章工业园区,让小企业前来入驻,解决资源能耗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如今,该想法已被当地政府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城市规划。
相同的是温商的机敏,不同的是军人的顽强。陈加枢把温州人的骄傲注入徽章之中,让苍南徽章企业在国内外风生水起。
文/夏忠信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