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期间,庙子沟里游客川流不息,树上摘大枣、地里刨地瓜,体验干农活,品味农家饭,一个个农家院里笑语不断。摸着鼓鼓的腰包,村民韩秀梅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好!
看着游客嬉戏、员工忙碌的场景,站在不远处的退役军人、辽宁省朝阳庙子沟滑雪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海生笑得比谁都灿烂——这是他16年返乡创业以来最想看到的一幕。
“春有百花秋赏月,夏有凉风冬滑雪!”谁能想到,昔日荒芜贫瘠的山沟沟,竟成了别具特色的国家级旅游景区——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大板村庙子沟风景区,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几十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端起旅游“金饭碗”,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庙子沟特色种植产业的成功,有力带动了大平房镇域特色种植业发展。今年,仅大枣一项,农民增收超过800万元。所有这些成绩,与易海生的努力密不可分。
易海生,今年44岁,1995年参军,1997年退役。退役后,不甘平淡的他放弃了公安局的工作,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易海生就在家门口庙子沟流域承包了2000亩山地,对荒山进行整体规划,开始改造荒山,建设家园。
修道路、通水电,用挖掘机把没有土层的地段修成梯田,机器到不了的地方就用人工挖。40多摄氏度的高温,日头下站一会儿,后背都能烤出一层油。易海生挥舞铁锹,跳下野地,和大伙一起挖石平地。村民看他虎口都震裂了,便劝他:“去荫凉处歇会嘛。”易海生头也不抬,只拿手背抹一把汗水:“没事,咱当过兵的人,不怕热更不怕累。”
就这样,在他带领下,全村男女齐上阵,恢复耕地面积近千亩。经过16年的绿化治理,庙子沟流域绿色生态已初具规模。如今,庙子沟林木繁茂,绿水扬波。
2011年12月,易海生以庙子沟为依托成立超阳市龙城区燕山湖兴旺果树专业合作社,带领108户农民共同致富。他紧紧围绕增收致富这条主线,多层次发展,带领广大村民大胆探索实践,成果显著。
经过几年发展建设,合作社已经形成规模化基地生产模式:以南果梨、冰葡萄、大板杏、樱桃、刺五加等水果、中药材的种植、采摘、销售、深加工为主线,以林果、林菌种植为辅线,总种植面积1121亩,总株数16.5万。与此同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联合合作社社员及周边500户农户,将分散土地集中起来开发种植,打造4000亩现代化绿色生产基地。菜圃、菌棚、蜂场、谷地、酒窖、果园,景观式田园管理,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发观光旅游,农旅结合,是典型的企业带动型现代农业模式。
“昔日荒山穿彩衣,花开万顷压枝低。”2012年,易海生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决定走旅游扶贫的路子。
他依据庙子沟的山势,在东侧山体上修建雪道,建设了辽西第一家滑雪场,成为当地冬季旅游的一大热点。随后,庙子沟滑雪场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辽宁省百万市民(青少年)冰雪活动和辽宁省大众滑雪系列赛……
转变观念,创业快马加鞭。2015年,易海生所在的企业开始打造主业态突出的复合业态经营模式,转型四季旅游。春赏花、夏宿营、秋采果、冬滑雪,陆续形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研学教育、休闲体育4个产业形态,丰富了经营内容,为更多人创造出休闲空间,同时增加了企业用工,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我家里6口人,公公患病卧床十几年了,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我以前在市里打工,总是不放心家里。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2500元,有保险,再加上加班、补贴等,一年收入3万多元。最重要的是,我方便照顾家人了!”女员工吕淑明说。
去年年底,田桂芝家已顺利脱贫,看着游客们陶醉在美景中,她信心满满:“庙子沟人气越来越旺,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条条绿色增收链带着乡亲们摆脱贫困,阔步走向乡村全面振兴。如今的庙子沟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四季怡人。沿着葱茏小路,可以直达美丽的燕山湖畔。“我们要继续打造绿色旅游新名片,让更多人踏上这片土地,共享这片蓝天。”易海生说。
产业扶对头,振兴有奔头。易海生已经实现了当年治理荒山的初衷,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建设,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创业体系。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朝阳市青年创业先锋”“朝阳好人·十大最美退役军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
在辽宁,像易海生这样返乡创业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他们退役不褪色,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力军。
(文/赵雷 张晓玥 冯名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