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从绝壁开渠到乡村振兴,几代退役军人和民兵骨干接力奋斗

发布日期:2021-11-11  点击量:

11.11媒体报道.jpg

  △ 1958年,毕节县生机公社(现七星关区生机镇)“黄继光连”民兵和群众在修天渠工地合影。 徐冰雪提供

  当年绝壁开渠当先锋,如今乡村振兴打头阵。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几代退役军人和民兵骨干接力奋斗——

  情系家园热土 造福父老乡亲

  ■蒋领 罗华柄 陈估猛

  10月底,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一派丰收景象:山上,柑橘金黄;坡地,刺梨飘香;田间,小米辣长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参观天渠、体验采摘、入住民宿,前来观光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看着在村头路口疏导交通、协助防疫检查的民兵,89岁的左遗朝老人感慨:“从‘穷坎坎’变成了‘福窝窝’,多亏了民兵们!”

  崖高石硬水利工程“修不成”?

  民兵战斗队绝壁凿天渠

  “生机生机山连山,眼望河水喊口干,家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这首几十年前流传于毕节的歌谣,描述了那年七星关区生机镇群众生活困境。

  生机镇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腹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蓄不住水。住在山腰上的群众听得到峡谷中的溪水声、看得见山下的赤水河,用水却非常困难,背一桶水到家,成年汉子往返得半天。一瓢水,先洗菜后洗脸,晚上再洗脚,洗脚后或煮猪食或喂牛,一滴也舍不得浪费。缺水,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村民生活。要将水引进村寨,必须从悬崖绝壁上凿出渠道,一批批水利技术人员到这里勘察,然后又都摇着头回去了。直到1956年底,退役军人徐荣来到了生机镇镰刀湾村。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徐荣带着12名民兵骨干进山“蹲”了一个多月后,将乡亲们召集到一起:“在上甘岭时,头顶上有飞机干扰、身边有炮弹轰炸,志愿军还能修出那么多坑道。今天咱们在自家门口还修不成一条沟?人心齐,泰山移。退伍兵和民兵跟我上!”

  84岁的黄元刚是当年的民兵骨干之一,他回忆:“1956年腊月二十开山炮响,我们就上了山。几百米高的绝壁,坚硬的岩石,手不能抓、脚不能落。我们就在腰上挂着绳子,从山顶吊下去,一钎一锤砸出炮眼,再用火药一点一点地炸……”

  一钎一锤一双手,两年“啃”下8公里。1958年正月初一,潺潺流水从后来被命名为“卫星大沟”的石渠奔涌进村。当年,镰刀湾的镰刀,第一次收割了金灿灿的稻谷,乡亲们第一次敞开肚子饱餐白米饭。“卫星大沟”荣获全国“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其所在公社获评国务院“兴修水利先进单位”。

  以“卫星大沟”为发端,各村民兵纷纷组建专业队、长修队、突击队等,用悬崖吊人、钎凿锤敲、自制土炸药等人工作业方式,向“野兽不能行、飞鸟无处站”的悬崖绝壁宣战。高流村“穆桂英排”16名女民兵以洞为家,在岩洞里搭五层竹子木板床一住就是4年;镇江村“黄继光连”民兵高唱战歌,吊挂在狮子岩、斜厂岩等6个悬岩上苦战数年,修出了“跃进大沟”……

  生机镇党委书记兼民兵营教导员吴世渊告诉笔者,民兵战斗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凿,先后开凿了40多条水渠、修建了10多座山塘水库、整治改良土地6.85万亩,解决了困扰生机人民千百年的饮水、耕地问题,生机镇旧貌换新颜。

11.11媒体报道1.jpg

  △ 七星关区生机镇民兵常态维护绝壁天渠。 张忠应摄

  石头山上种不出好庄稼?

  民兵攻坚队栽下“致富树”

  有了水利基础设施,生机人种玉米、种水稻,结束了以前靠天吃饭的历史。但是,玉米、水稻,能让人填饱肚子,却很难让人富起来。

  脱贫攻坚,谁来打头阵?群众热切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几十年前为大家在悬崖绝壁、高山深谷间凿山引水的退役军人和民兵队伍。七星关区人武部根据贵州省军区《关于在退役军人中培塑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实施方案》和“一部一村一校一品”的帮扶措施,采取军地联育的方式,选拔培塑农村基层党建领头人、脱贫攻坚引路人、和谐稳定维护人、人民群众贴心人、退役军人榜样人、农村产业革命带头人、经济发展内行人。

  在人武部的支持和帮助下,退役军人和民兵继承绝壁天渠精神,带头向昔日荒山宣战:在联合村,退役军人许定春带着村民种下1600余亩茵红李;在高流村,退役军人刘松带领民兵将天渠水引入旱地荒坡,1万亩柑橘让荒坡变成“绿色银行”;在镰刀湾村,退役军人李长远在人武部的支持下,种植葡萄500亩,带动当地贫困户85户170余人就业致富增收……全镇经果林种植达6.5万余亩,并还在持续增加。

  同时,人武部带领民兵开山修路,帮助农产品走出大山。仅2014年至2019年,生机镇共修建通村组路532公里、串户路863公里。树上的果子、田里的稻子、山间的药材源源不断从山里运出,生机镇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小山乡如何建成新农村?

  “兵支书”冲锋乡村振兴路

  9月23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贵州主会场活动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举办。此次丰收节,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产品展销、文艺表演、体验互动等,吸引了百万人的关注。

  活动现场连线对坡镇对坡社区。火红的高粱地里,一场趣味收割比赛正在进行。红彤彤的高粱穗映红了乡亲们的笑脸,也感染着“云”观看的人们。看着直播间不断上涨的观众人数和农特产品订单,对坡镇对坡社区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尹春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9年底,七星关区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如何做好、做大、做强?包括尹春平在内的一批退役军人和民兵骨干再次站到了排头。

  毕节军分区探索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创新“党建+积分”模式,创新“党组织带强、合作社带富+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两带三治”治理模式,发挥“军地三级党组织”作用,抓好“黔货出山进军营”等多项工程,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重点帮扶县不掉队。“兵支书”所在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民兵带领群众一起闯、一起干,促进了强村富民双赢。

  尹春平带领对坡社区“两委”班子成立了合作社,发展大棚产业、开设帮扶车间。今年,在市场调研后,合作社组织137户群众种了22.6万余平方米的高粱,年收入可达50余万元。

  一个个退役军人和民兵骨干发扬光荣传统,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在乌蒙山脚下上演。为发挥退役军人优势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毕节计划全市每个村至少培养1名“兵支书”,以“兵”力量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11月7日,七星关区第11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展开,许定春、刘松、李长远等581名退役军人进入后备队伍。他们说:“前人为我们引来了清泉水,我们将继续奋斗,带乡亲们踏上幸福路。”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