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松江区 | “尖刀班”成立临时党支部,插在抗疫最前沿

发布日期:2022-05-03  点击量:

松江区九亭镇九新公路的一个集中隔离收治点,驻守着一个由7名退役军人组成的“尖刀班”。他们7人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年龄不同,性格也不同,但都从未忘记军人的天职,在这里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坚守抗疫最前线的战士。

事必躬亲的“老班长”

童松涛曾是驻松某部政委,现为九亭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镇党委把他派到隔离收治点后,他才发现这里没有保安保洁,没有生活物资,短时间内要全部配齐,难度可想而知。时间紧迫,童松涛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始制定工作方案。


微信图片_20220502123835.jpg


“还有多少床被子?先送过来!”“什么型号?配给我!”童松涛四处联系,电话一打就是十几分钟。他深知,收治点建设标准高、要求严,为此,他提前对接医疗组医生和护士长,落实床位,查看污水井、化粪池,掌握消杀流程,从接到任务到收治点开放仅用了一天半时间。直到迎来第一批病患入住,童松涛才稍稍松了口气,他笑眯眯地说道:“手中有床,心中不慌!”

心细如发的党支部书记

张家威曾在多个部队服役,除了配合童松涛落实各项具体事务,他还积极为收治点的管理运营出谋划策。

进驻第二天,张家威就开始招募党员志愿者,经上级同意后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组织下,收治点内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党员们主动亮身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家排好队,做核酸啦!”每天一大早,收治点总会响起张家威熟悉的吆喝声。无论是隔离区、清洁区还是工作区的大事小事,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微信图片_20220502123802.jpg


前几天,收治点转进一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张家威组建了一支小分队专门照顾他,给他喂饭、洗澡、换衣服,还想方设法协调了一张医用护理床和一批纸尿裤。

不知疲倦的“小马达”

27岁的王东园爱跑马拉松,在收治点,他每天都像加满汽油的“小马达”,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凡是交给他办的事,他总能第一时间办好。这边护士长对讲机刚放下,他就快马加鞭赶去领物资了。


微信图片_20220502123733.jpg


王东园看上去大大咧咧,其实心很细。为了给病患增加营养,他特意申请了一批牛奶、水果和点心,每天换着花样保障病患和医务人员的餐食。得知收治点内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子牙口不好,他还买来八宝粥。

为了省事,也为了看起来精神一些,最近,一个多月没理发的王东园找到一名志愿者,直接剃了一个寸头。剃完头,他一边摸着头一边笑道:“上次剪这种发型还是在部队的时候呢!”

“各展所长”的志愿者

“在家闲得慌!”得知收治点招募志愿者,老张、老高、大金、小何四人来到这里各展所长。

张洪波是一名党员,做起事来踏实稳重,专挑重活累活。“我原来跑大车,一出差就几个星期。”老张说。4月25日,收治点正在送饭,突然下起暴雨,老张二话没说冲进雨里,硬生生把300多份餐食“抢”到帐篷下。

“我原来在虹桥机场开短驳车,让我来接送医护上下班吧。”高峰一来就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同时帮忙拿饭送饭。他没事就盘算着“航班路线图”怎么走不绕路,怎么开省油。


微信图片_20220502123703.jpg


金永平是大个子,每天进进出出搬东西都弯着腰,生怕顶破帐篷。每次转运车开来,大金总能第一个发现目标,拿起大喇叭冲着驾驶员喊他的三个“一下”:“先在路边停一下!转运名单对一下!进来之前喷一下!”

最年轻的何超是“95后”,为了来这里做志愿者,他费了好大劲才做通父母的工作。他一来就主动承担起每天夜班的值守工作,童松涛建议他轮班休息一天,他用近乎严肃的语气“教育”道:“领导,我在部队就是仪仗队的,当的就是站岗的哨兵,请不要质疑我的专业!”


微信图片_20220502123520.jpg


隔离收治点条件艰苦,四人每天得挤在一个集装箱里吃住,但大家没有丝毫怨言,因为他们从未忘记军人的使命。就在前不久,老高、大金、小何三人一起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