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上的一颗螺丝钉。”33岁的为军服务保障员向阳这样形容自己。
向阳所在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路社区,是陆军军医大学驻地。2019年,作为退役军人家属的她成为该社区服务站的为军服务保障员,负责辖区内退役军人的大事小情。在沙坪坝区,这样的为军服务保障员已达99名。
近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全面落实服务保障体系“一中心两站”全覆盖,以争创全市一流为目标,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建设格局,通过为军服务保障员等各种形式,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到了退役军人心坎上。
绘“一张图”,高标准建设
沙坪坝区是驻军大区、兵员大区、安置大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繁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基础在村(社区),难点也在村(社区),如何服务保障好退役军人成为沙坪坝区委高度重视的大事。
为此,区委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谋划,从村(社区)服务站“五有”难点上“破冰”,在服务对象100人以上的村(社区)配备1至2名为军服务保障员,不足100人的在“两委”中指定1名兼职人员。
人有了,经费也需要保障。专职人员待遇按5万元/年、兼职人员补贴按辖区服务对象每名240元/年的标准由区财政保障,在全市率先建起为军服务保障员队伍,每年服务保障经费投入达820万元。
织“一张网”,高效率运行
“现在我也是行家里手了!”原回龙坝街道文服中心工作人员谭方方高兴地说。2020年10月,街道将她调整到退役军人服务站充实力量。“由于对工作不熟,心里没底儿,感觉很忐忑。”来到服务站,她很快进入了角色:“这还得益于区里织密的制度之网。”
沙坪坝区抓住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让基础投入变服务产出,采取建制度促运转的思路。首先,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形成《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及经费保障方案》,将人员、经费纳入长效机制,确保经费规范使用;其次,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制定《沙坪坝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案》,规范工作职责、制度、流程、台账等内容,确保服务工作不走样;再就是,强化工作督导机制,把服务站建设纳入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区级民生实事,形成每月督导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建“一个家”,高质量服务
“谢谢爷爷对我们家的帮助!”
2021年7月14日,在回龙坝街道服务站,困难残疾退役军人吴周生7岁的女儿吴啟帆从老战士志愿团成员龙绍民手中接过爱心慰问包,心中感到无比温暖。在常态化走访慰问和帮扶中,服务站俨然成为吴周生一家依恋的新家。
沙坪坝区把高质量服务作为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退役军人暖心之家。依托社区网格,融入退役军人服务内容,形成“小网格”联家事、“小平台”理心事、“小心愿”解难事、“小细节”应急事、“小服务”晒本事的“五小”工作法,将“网格服务”作为服务站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作载体。
(文/ 简哨兵 王中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