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扎实推进县级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挖掘红色资源、深化红色教育,在全县形成学习英烈、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社会风尚。
谷城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革命根据地之一。那时,在谷城薤山一带,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红军。在反“围剿”中,3000多名红军壮烈牺牲在薤山周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命名为“苏区村”。 县委县政府为了做好烈士褒扬工作,制定印发《谷城县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县内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县17座烈士纪念设施精准修缮全面整修,103座散葬烈士墓集中管护应迁尽迁。自筹资金近亿元迁建县烈士陵园和建设谷城革命纪念馆,打造全省一流的县级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形成以县烈士陵园为龙头、乡镇“鄂西北手纺所”“贺龙司令部旧址”“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苏区红色记忆馆”“九里岗革命历史展览馆”等多点支撑的红色教育体系,使全县10万多名党员干部群众、退役军人、中小学生在烈士墓前受教育。1930年10月牺牲在武昌的中共谷城县委书记李亚声,改革开放之初,谷城就将烈士遗骸从武昌迁回并隆重安葬。2009年,县里将烈士家乡的学校茨河镇中心学校,命名为“亚声中学”,并为烈士塑像、立纪念碑,布置了“李亚声烈士事迹陈列室”,把这里建成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远在广州的李亚声烈士后代千里致信感谢家乡没有忘记他们的爷爷。
战争年代,烈士个人信息不全是常见的事,还有的由于原来的市县乡村改名、记录者因口音或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出现登记错误、写错别字、同音字等等问题,因而校核烈士信息工作至关重要。谷城县通过乡镇开发区初审、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确审、党史档案部门补审、异地发函联审等方式,对全县485条英烈信息逐一复核确认,组织编撰了《谷城县烈士英名录》,传承红色基因。健全英烈设施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发布英烈设施保护公告,对县内烈士陵园和零散烈士墓挂牌保护,联合县检察院开展英烈设施保护专项活动,先后办理英烈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3件,推动英烈设施整体面貌根本改善。建立烈士DNA数据库,开通线上线下烈士寻亲平台,组织开展“无名烈士找亲人、存疑烈士找身份”活动,涌现出“六十载不懈寻忠骨,终全58位战友情”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以熊子勋为原型的襄阳花鼓戏《远山丰碑》作为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剧目在各地巡演。
谷城县加大英烈故事的收集整理力度,向社会公开征集英烈档案资料1000多件,通过捐赠者回忆、专家讲述、史料印证等形式,讲好红色故事。编印《初心磐石伟大征程建党百年谷城百件大事》“口袋书”和《烽火青春·老兵情》党史学习教育地方读本,推动“红色故事”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全媒体开设专栏,推出“活着的烈士”陈尚明、张富清式邮政老兵王如美等一大批身边典型,让英雄之花绽放谷城大地。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关爱烈士后代行动,落实各项优抚优待优惠政策,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联系帮扶机制,让烈属们感受党和政府温暖。参加新疆灭火救援战斗牺牲烈士张宇的父亲张勤贤,在军地有关部门帮助下走出心灵阴影,经常义务到当地中小学宣讲烈士事迹,用实际行动书写烈属新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