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穿越时空的思念 ——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纪实

发布日期:2021-10-10  点击量:

穿越时空的思念

  ——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纪实


  经历71载异国漂泊,第八批10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重回故土。

  9月2日上午11时20分许,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志愿军烈士亲属、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代表及各界干部群众代表230余人,屏息肃立,翘首期盼迟归的英雄。

  远处的天空隐隐传来飞机轰鸣,近了,更近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穿云而出的银灰色“鲲鹏”上,经过1小时30分钟的飞行,跨过山与海的距离,大国重器运-20载着109位志愿军烈士遗骸,载着14亿华夏儿女的期盼,平稳降落在桃仙国际机场的跑道上。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归期终至,英雄回家!


  祖国接你们回家

  9月2日上午,韩国仁川机场。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礼兵就位”,伴随着一声口令,中韩两国礼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从站立位走向交接位。随后,双方各9位礼兵完成交接,中方礼兵怀抱棺椁,转向嘉宾区正立。

  中韩双方代表走到签字桌前,签署《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遗物交接书》。

  随后,中国驻韩大使邢海明上前为烈士棺椁覆盖国旗。

  山河已无恙,烈士归故乡。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工作。在中韩双方合力推动下,截至2020年,共7批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重回故土。

  与往年不同,今年交接迎回仪式时间确定在9月2日,别具深意。据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9月2日恰逢新学期开学,迎接在韩志愿军英烈归国的国家行动,可以大力弘扬英烈精神,给广大青少年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从而推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接续传承。

  9月2日上午10时许,交接仪式接近尾声。“志愿军烈士们,祖国接你们回家了!”呼唤声回荡在机场上空,礼兵们护送覆盖着五星红旗的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缓步走上专机。

  71年,25000多个日夜,进入机舱的烈士棺椁离回家又进了一步。

  起飞!109名烈士踏上回家的旅程。


  只要我们记得,

  你们就活着

  “非常荣幸能与你们共同执行运送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保障任务,感谢你们把英雄送回祖国。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

  “感谢塔台指挥保驾护航,盛世中华,英烈回家,向志愿军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一刻,泪水浸湿眼眶。

  伴随着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塔台与中国空军运-20机组的对答,运送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机场跑道。自2020年,由中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取代此前的伊尔-76,开始执行运送烈士遗骸归国任务。专机编号为8,这个细节代表了执行第八次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任务。

  专机接受航空界的最高礼遇——“过水门”,寓意着为英烈“接风洗尘”。两架歼11-B战机低空拉烟通场,以空军特有的方式向英雄致敬。到场迎接的解放军官兵军容威严、持枪鹄立。

  为了能以最高标准迎接烈士回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了集中训练。烈士棺椁重30斤左右,托举时长5到6分钟。为确保迎回仪式万无一失,训练中,礼兵们把模拟箱的重量提高到50斤左右,托举时长延长至20分钟,即便如此,礼兵们依然能够保持全程身体挺拔有力、不晃动,箱体高度、双手托举的位置始终处于同一条水平线。  

  “我们接过来的不仅是棺椁本身的重量,更是一种使命和烈士对我们的嘱托。我们将以最标准的动作、最高的规格和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将烈士遗骸接回家!”一位礼兵这样说道。

  双手轻轻穿过箱体两侧,平稳托起棺椁——迎回仪式现场,礼兵护卫着109位烈士遗骸及1226件遗物依次下机,走向棺椁整理区。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

  《思念曲》响起,婉转低回的旋律萦绕半空。青山作证,群鸟飞鸣。对英烈的思念,悠远绵长。曲终,在众人注目下,礼兵护送棺椁登上军用卡车,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老兵默默抬起手向昔日的战友行军礼,眼中闪烁着泪光。“英雄们,祖国盼望着你们回家,你们的亲人更盼望着你们回家!”

  “人”字形骑警护卫队在前引导,载着烈士棺椁的12辆军车缓缓驶出机场。沈阳,许多市民自发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回家。青年大街的电子屏幕上统一打出字幕:“忠魂不泯 缅怀英烈 迎接抗美援朝烈士回家”。

  和平盛世已至,今夕请当归。

  无论多远,无论多久,只要我们记得,你们就活着。


  让烈士从“无名”到“有名”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今天,历经漂泊的烈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初秋,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草木葱茏,苍柏如肃。

  9月3日上午10时,烈士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军乐队奏响《思念曲》,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正式开始。109名志愿军英烈即将在苍松翠柏间安眠。

  在解放军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名礼兵鸣枪12响,向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魂兮归来,布奠倾觞。适民之愿,观国之光。我民则富,我国则强。明明赫赫,立于东方。济济多士,作孚万邦。英灵所视,既乐且康。英灵所葆,福祚绵长。魂兮归来,以反故乡。魂兮归来,维莫永伤!”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孙绍骋在安葬仪式上致祭文。

  《思念曲》再次响起。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场人员凝视着烈士棺椁,默默送别英雄。至此,累计共有8批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在此安息。参加仪式的人们默默排起长队,敬献鲜花、瞻仰烈士英名墙。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这座环形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牺牲的烈士姓名。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时至今日,因为各种原因,还有许多烈士的姓名不为人知。

  多年前,韩国陆续发现遗漏在境内被零散掩埋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埋葬这些烈士之时,由于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只能按照遗骸的发现顺序进行编号。所有的墓碑上面,都只刻着三个字——“无名者”。

  痛彻心扉、悔恨莫名,只因我们的烈士,我们的亲人,漂泊海外,寂寂无名

  遗忘,是最大的背叛。是时候,让英雄从“无名”到“有名”。8月27日上午,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前夕,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比对鉴定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根据烈士与亲属的DNA比对结果,并综合其他信息、历史资料,为梁佰有、展志忠、林水实、吴雄奎4位烈士找到亲属。

  这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继2019年9月,首次为6名烈士确定身份并寻亲成功后,再次取得成果。“这次工作取得了突破,除了通过烈士印章信息寻找亲属外,其中的一位烈士梁佰友遗物中没有印章,而是通过遗骸挖掘地、作战地点等结合相关史料和档案记录,再通过DNA比对而确定了烈士身份和亲缘关系。”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据悉,对于此前已经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委托科研机构进行了DNA信息采集,建立了烈士DNA数据库,并建立了烈士遗物电子化档案。未来,还将建立烈士亲属的DNA数据库,并成立烈士遗骸搜寻挖掘专业队伍。

  参加此次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的烈士亲属林艺辉对记者说:“我很幸运,我的亲人找到了。我希望,有朝一日,所有烈士遗属都能迎回‘家人’。”

  每一位英雄的名字都值得被永远铭记,每一位烈士的精神都将被传承不息。祖国和人民从未忘记,这些埋骨他乡的英雄,是民族精神谱系上的永恒坐标,是历史长河中的不灭灯塔。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英雄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倪光辉 杨学娟 文豪)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