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汇川区“老兵工作法”里的“加减乘除”

发布日期:2021-05-25  点击量:

“老兵管老兵、老兵扶老兵、老兵帮老兵的‘老兵工作法’,是为广大退役军人排忧解难的致胜法宝。”军人出身的汇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小军深有感触,汇川区7名退役军人志愿者、28名退役军人先进典型、12900多名退役军人用“加减乘除”构建起了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新格局。

在先进典型上做加法。今年44岁的退役军人黄光领,任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党支部书记,他当过四个村的支部书记,群众都叫他“兵支书”。“黄书记耐心好,点子多,我们都相信他。”在黄光领的帮助下,去年养猪和牛赚了20万元的竹元村村民刘宗乾说。

竹元村陡坡组老复员军人朱明贵也感慨:“今年我家收入就有好几万元,组里好几家买了小车。”十多年来,黄光领退伍不褪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个个省级深度贫困村破茧成蝶,2019年,竹元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黄小军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多来,汇川区已挖掘28名先进典型,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退役军人重整旗鼓、积极向上,形成了1+1>2的效果。

在服务机制上做减法。李龙文是一名参战老兵,因档案遗失,军人身份得不到认定,多年来一直在上访、申诉。2019年2月,汇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重新启动李龙文的相关认定,解决了一起多年来化解难度较大的涉军信访事项。云开雾散后,李龙文主动当起了汇川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李龙文说,他就是一个“灭火器”,最擅长给老兵答疑解惑,因为他知道老兵们想什么。

黄小军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7名志愿者服务者轮流参与接访,通过‘三访’机制做减法,减少了办事环节。”

据了解,“三访”就是退役军人前来办事,在办事大厅进行“一访”,快速解决诉求。办完后仍有情绪的,直接将其引导至老兵议事室进行“二访”,志愿老兵以身说法,一起议出情理法。对重大问题,局领导、老兵志愿者、律师共同进行“三访”,通过真诚沟通,亲情关怀,解决问题。建局至今,汇川区未发生一起涉军人员越级上访。

在搭桥联动上用乘法。汇川区通过筹建爱国拥军促进会,将退役军人党员、先进模范、行业精英、创业典型等纳入其中,通过“双向挂钩、责任包保”,与困难退役军人挂包,开展互帮互助,让“老兵帮老兵”形成强大合力。高桥街道党员退役军人胥安云创办恒丰驾校,帮助带动辖区45名退役军人稳定就业,建立党员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7个,实现“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助”。一乘十十乘百,互帮帮助的蝴蝶效应迅速在全区一万多名退役军人中铺开。据统计,建局一年多来,共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192人次,技能提升培训92人次,解决就业安置52人,参与应急处突11088人次,退役军人就业率达95%以上。

在凝聚人心中用除法。目前,汇川区在区、镇、村三级同步推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现‘老兵工作法’全覆盖。黄小军讲到一组不容易的数字,建局一年多来,共接待涉军来电来访约8500余人次,排查化解重点矛盾问题140件,全部得到满意解决,所有移涉军、非涉军遗留问题全部消化解决,回访率达到99%以上,满意度达到100%。

“从埋怨冲动回归理性化解,以最佳工作方式和最大公约数发挥着除法效应,退役军人真正感到了家的温暖和关怀,由衷地把汇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当成自己的‘家’。2019年八一建军节,近300名退役军人代表英姿飒爽队列表演,俨然回到部队时的铮铮岁月。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205名退役军人递交请战书,吹响‘集结号’,在彻骨寒风中彰显忠诚和担当……”谈到一年多来经历的不平凡,黄小军感慨万千。(胡作永)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