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宰红斌时,他正给输电运检技能专家工作室的成员们分享设计灵感和实操经验。50岁出头的他说起专业知识,滔滔不绝,举手投足依旧是军人作风。
从“黄金战士”到输电运检能手
1989年,18岁的宰红斌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辽阳武警黄金部队某部的一名战士。
刚进部队,宰红斌就作为新兵尖子被选到湖北某教导大队参加特训。进入这支负责黄金地质普查、勘探和生产任务的部队,不仅要素质过硬,还需具备矿产勘查的专业知识。这对宰红斌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可宰红斌偏不服输,他以钉钉子的“钻劲”刻苦学习地质知识和勘探技能。8个月后,宰红斌以优异的成绩结束特训,怀着对勘探工作的热情,从教导大队回到辽阳。
没想到,宰红斌又被分到了修理连!“我当时一心想做地质勘探,修理连干的是机械工程,我又得从头开始学,难免觉得失落。”师傅开导他,“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找矿机械维护好,就是为部队、为国家做贡献。”调整好心态的宰红斌再次打起精神,从头学习机械知识。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专门去夜校参加机械制造培训。维修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请教师傅或发奋钻研,宰红斌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3个月后,同期新兵还在跟着师傅学习,宰红斌已经能独立完成标准零件的生产。凭借这股劲头,宰红斌在部队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和“红旗设备操作手”。
1993年,退役后的宰红斌被分配到国网山西晋城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工作。从机械到电力,宰红斌又不得不从头再来。好在他的“钻劲”没有缺席。他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补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当时,线路巡视一般是包干制,每段线路上大概有30座铁塔,塔与塔之间往往山路崎岖,巡视只能靠步行。宰红斌巡线认真负责,一趟下来比别人多花几倍时间。别人找不出的故障原因,他总能查找出来。只要是他巡过的线路,大家都特别放心。
创新灵感源于生活
长期深入一线工作,让爱钻研、爱思考的宰红斌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输电运检领域存在的问题。山西因矿业开采造成采空区多,地面沉降的情况时有出现,影响高压输电线塔的地基稳定,导致电塔倾斜、扭曲。电塔两侧的导线受力不均,产生不平衡张力,造成导线断裂、线路停电,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日常检修来避免。
为了减少一线工人的维护检修次数,宰红斌开始在输电运检的各个步骤找突破、谋创新。
他先从导线入手。既然导线由于不平衡张力易发生断裂,那就打出富余量,加长导线。时间一长,宰红斌发现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对倾斜、扭曲程度严重的电塔,工人们还得上塔检修,而且加长导线还增加成本。
2010年的一天,宰红斌在家挂窗帘时,看着挂钩在横杆上来回滑动,忽然来了灵感:将窗帘滑轨的原理运用到高压输电线塔上,让导线随着铁塔的倾斜程度滑动,就可以避免受到不平衡张力的影响。想法虽好,落实不易,滑轨过大,导线不稳固;滑轨过小,滑动又不顺畅。经过一次次计算修改,2011年,宰红斌的“线路杆塔导地线不平衡张力快速释放技术与装置”成功诞生。
这项技术大大减少了采空区铁塔导线断裂的情况,可宰红斌还不满意。采空区地面沉降破坏高压输电线塔的地基是影响电路稳定的根本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稳定高压输电线塔的塔基呢?宰红斌联想到之前参观过的福建土楼和贵楼。和贵楼建立在泥沼上,楼基用横竖交错的树木织成十字形的“筏”,独特的结构让整个建筑历经200多年仍保存完好。
“我们在塔基下方设计‘水泥盆’,加入鹅卵石粗砂等能流动的填充材料,形成稳定器。地基发生倾斜时,‘水泥盆’也倾斜,其中的填充材料在盆中向低处流动,对上方的塔基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塔基自动适应地基的沉降倾斜。”宰红斌介绍,这个方案有效解决了国内采空区地质灾害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倒塔断线、塔杆构件断裂破坏等问题。
如今,这些创新技术已经在三晋大地的输电线路上广泛应用,有些甚至走向全国,为全国输电运检行业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经济成本。
求知不设限 虚心做“学生”
“除冰机器人在电线上移动,需要考虑其动力学和运动学之间耦合的问题。”
“高空作业环境复杂,机器人需要高度的人工智能。在面对信号干扰、延迟等问题时,需要有自己的预判,我们要做更多的前期数据分析。”
听着成员们对接下来要攻克的“机器人巡线、爬杆塔,解决电线覆冰”课题各抒己见,坐在一旁的宰红斌反倒有几分“学生”的感觉。
2012年,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成立了以宰红斌名字命名的输电运检技能专家工作室。每周五下午,宰红斌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工作室里,与工作室成员交流自己输电维护的相关案例,给年轻人传递经验。“最近师傅跟我们分享了他设计防鸟装置的灵感来源。”宰红斌工作室成员王昊告诉记者,“师傅借鉴了故宫防鸟技术,使鸟类保护和设备安全运行和谐统一。”
在工作室,宰红斌坚持“不分主次、不分老幼,只要想法够新,你就是主角”的工作理念,开放的氛围将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山西省电力公司举行的第四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上,由工作室的年轻人主持的两大项目都获得了金奖,让同行刮目相看。
宰红斌,这位高压输电线路上的专业“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凭借军人作风锻造劳动荣光,在平凡的岗位上淬炼工匠精神。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赵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