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左三)在蔬菜大棚与村民交流。 赵青松摄
4月,入眼皆春意。
走进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李营村,村民们正在文体休闲广场上聊家常。
“俺们村现在都成‘世外桃源’啦!”
“多亏李书记带着俺们蹚路子,他好事干了一箩筐!”
村民口中的“李书记”名叫李志刚,是一名退役军人。1987年,乡领导找到正在乡镇企业工作的李志刚,想选派他到家乡李营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李营村是出了名的穷。几任村支书走马灯似地换,村集体没有收入,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好好的工作不干,去捅什么‘马蜂窝’?”“几任村干部都干不好,就你逞能?”得到消息的亲友强烈反对。
“我是党员、是老兵,组织需要我、乡亲们信任我,我就要站出来。”一心想让乡亲们过好日子的李志刚,挑起了这副担子。
治村先治穷,可李营村不临交通干道、不靠县城集镇、没有工矿副业。上任之初的李志刚,只能在1420亩盐碱地上描绘乡亲们的“致富梦”。
李营村村民祖祖辈辈种玉米,产量低、收入少。看到附近村零星种植水稻收入不错,李志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组织村民开展“旱改稻”。
没有设备,打井开渠,架线引电;没有经验,近学邻村,远学农场;没有资金,众人添柴,争取贷款……李志刚带领村民们共同努力,让稻谷在贫瘠的盐碱地上扎了根。那年秋天,李营村的800亩水稻丰收,每亩收入比种玉米高出不少。
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李志刚兴奋不已:“真应了那句话,‘人勤地不懒’。只要大伙一条心,瞄准一个目标,李营村一定能致富。”
1993年,李营村开始实行“稻菜双茬”种植模式——水稻收割后再种一茬甘蓝,被河北省列为科技推广项目。2000年,华北地区天气干旱、水稻减产,李志刚另辟蹊径,引导村民走上棚菜种植的新路……
旱改稻、稻菜双茬、拱棚蔬菜、冷棚蔬菜、中棚蔬菜、温室棚菜、温室大棚、生态观光农业,35年间,李营村农业产业共经历8次结构调整,打造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生菜和苦苣产品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如今,李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农业结构调整又是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农业结构调整做得好,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过得好。” 眼见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美,李志刚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还要继续迈大步!”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35年来,如同李志刚为乡亲们办的“好事”一样,他收获的荣誉也有“一箩筐”。谈起未来,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志刚依旧斗志昂扬:“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能忘。让群众满意是真本事,苦干实干是硬道理,我还会努力奋斗,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