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腾冲市清水乡一则公示引来众多赞许目光:佤族退役士兵赵家清拟任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了解赵家清事迹的人们,对此无不称赞叫好。
说起赵家清,那可是佤族村寨响当当的名人。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年内首次国内考察,首站来到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赵家清全程陪同解说,总书记对三家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给予充分肯定:“你们脱贫攻坚做得不错,这是你们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任“兵支书”10年,赵家清致力思想上扫穷根子、行动上摘穷帽子、攻坚上拔穷钉子,脱贫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民族村寨一年一个变化,如今的三家村已由过去闭塞贫穷落后村,建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小康示范村,“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篱笆房”变成了“小庭院”,交通、住房、医疗、文教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如今,走上乡镇副职岗位的赵家清,更加铆足了劲,投身阿佤村寨乡村振兴事业中。
拔掉“思想穷根子”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退役返乡后,赵家清回村里种过地,到工地做过工,在企业搞过管理,到乡镇当过协警。当农民带头种植特色农作物,当工人能干急活重活,搞管理能带队伍抓团结,当协警舍命抓过亡命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行行有声有色,渐渐有模有样。
正当赵家清干得风生水起时,2010年3月,三家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主要领导看中赵家清身上能闯敢干、担当作为的军人品质,亲自上门游说,反复做工作鼓励他回村参选。
此前,已经有人推介赵家清到市里一家大企业做内部管理,不算年终奖,每月底薪不少于3000元,而回去当村干部每月就580元补助。
一边是诱人的薪酬待遇,一边是父老乡亲的信任期盼,赵家清没有太纠结犹豫,军人的使命责任感油然而生,当即答应挑这个担子,决心带着乡亲们扔掉“穷帽子”。2010年3月28日,回到村里的赵家清,被村民们寄予厚望,顺利当选三家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
村官不是“官”,担子却不轻。三家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寨,佤族同汉、白、傣等族群众和谐共处、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因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封建闭塞、环境脏乱,村民世世代代过着封闭落后、拮据清苦的生活。
只有找到“穷因”,才能拔掉“穷根”。赵家清通过广泛走访和深度研究得出结论:“三家村的穷本质上是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没有打开,要冲破守旧的思想藩篱,就必须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
物质匮乏可解,思想贫瘠难除。上任后,赵家清就下定决心,先除掉乡亲们思想上的“贫穷灰垢”,提出要富“口袋”鼓“腰包”,先富“脑袋”开“眼界”的想法,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出去“取经”,到大城市、小康村“开眼”,到各村寨宣讲党的脱贫政策,开办“自强·诚信·感恩”小课堂,和乡亲们细算对比账、细数变迁史、细说幸福感,通过“思想扶贫”点燃大家的致富热情。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认识的眼界天宽地阔。瞅准时机,赵家清在村里组织开办厨艺、茶艺、电工、种养殖、民宿、乡村旅游等免费培训辅导班,让乡亲们掌握现代服务技能,课堂天天爆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搞活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鼓励村里大学生回村创业,用新知识新理念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通过找“穷因”富“脑袋”,三家村已经走上了一条边疆司莫拉佤族特有的致富大道。近两年,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三家村举办的辅导培训班20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涌现了一批农民理论专家、种植专业大户、乡村旅游达人,村民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甜蜜。
攻下“脱贫硬堡垒”
——要摘“帽子”先找“路子”
“新官”上任,赵家清还没来得及烧头把火,一盆冷水就泼了过来——村委会办公地点借用的是老学校场地,服务窗口只有两张三抽门木桌,没有食堂宿舍,村民天天闹低保、闹建房补助。
赵家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食堂开起来。没有炊事用具,自己垫钱买,没有柴米油盐,自己家里扛,刚开始父母妻子有些想不通,后来看着赵家清为村里干的一件件实事逐渐被大家认可,思想也转变了过来。随后村委会也盖了起来,村干部有了新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要致富,先修路。赵家清先是带着乡亲们把通往外界的泥土路,铺成宽阔平整的致富路,2010年10月,赵家清到集镇协调,用拖拉机拉了417车的混凝土废料,填平了进村道路的凹凸路面,又用山沙铺面,压路机碾压,绿化道路两侧,村寨小路用当地石块铺成休闲小路,一时间吸引不少游客。
面对全村落后的基础设施,赵家清隔三差五就往上级部门跑,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召开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各自然村户主大会,协调推进落实项目建设问题,不少人跟赵家清开玩笑说:“赵家清‘官’虽然不大,但‘小鬼难缠’,特别能‘折腾’事儿!”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扔掉“穷帽子”,再苦再累赵家清在所不惜。事业刚起步,赵家清父亲因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右腿脚踝粉碎性骨折,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作为家中独子,在工作与照顾父亲之间,赵家清选择了前者,把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接送两个年幼子女上学、料理家庭生产生活的重担“甩”给妻子。只有在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夜深人静后,赵家清才有时间赶往市人民医院照看父亲。虽然父亲当时不理解,妻子有时也委屈,孩子一时有埋怨,但他们都说:“大家这么支持你,相信你一定能当好这个村干部。”
在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赵家清放开手脚大干快干。结合三家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特征,赵家清首先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带领乡亲大胆尝试发展新产业,引进石斛、菊花、金铁锁、半夏等特色中药材种植,观光与农业效益实现双赢。2016年,与制药公司签订合同,示范种植小黄菊75亩,2017年,与晓红食品公司签订“订单青菜”合同,发展“订单青菜”种植200亩。同时,积极抓住中寨被评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和“国家AAA级景区”契机,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群众累计实现增收30余万元,与劳务公司合作,累计转移本村就业人员200余人,实现务工收入600多万元。
如今的三家村,已经是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内有湿地、森林、竹海、梯田、涌泉,整村实现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幸福感”不断提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始村寨,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阔步“小康幸福路”
——要采“金矿”先挖“深井”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自从走上村支部书记、主任岗位,赵家清就立志不让一个村民掉队,一定要带领全村人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越到“最后一公里”,越是难啃硬骨头。2012年以来,赵家清通过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开发建设项目,三家村先后完成“草改瓦”“农改危”“扶贫安居”等工程,实施了通畅工程、亮化工程、人饮工程,完善了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了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室、景观栈道、农耕文化观景台、寨中休息厅、佤族特色寨门、400亩梯田景观区等,打造了融合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解决了“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用电难”等问题,贫穷落后的小村子一跃成为国家AA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最美庭院”建设示范点。
2014年,扶贫对象确证工作热火朝天。赵家清带领扶贫工作队走村串户,对全村134户597名贫困人口遍访、走访、回访调查,进一步摸清底数,准确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切实弄清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准确区分贫困类别,实行一户一档,全部登记造册。
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年度目标,2017年底,赵家清带领全村扶贫工作队以“苦战一百天,决胜年度目标”决心,对照考核标准,在产业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群众满意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学就医养老保险、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七大方面压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针对村风寨情,赵家清大胆尝试,带头对870多亩茶山进行部分流转,发动种植核桃3700亩,油茶2200亩,现75%已经挂果。土鸡养殖是三家村传统产业,赵家清牵头成立草上飞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生态土鸡品牌,解决销售难题,109户农户入社,其中贫困户46户,年出栏土鸡1万余只,群众实现年收入80余万元。
近年来,三家村建设发展蒸蒸日上,村里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幸福·旅游+”产业,同步推进“一轴一环二集群,七巷八馆五十六朵花”建设,全面呈现佤族村寨特色文化,传承体验佤族工艺、清戏、佤药、佤茶、佤服等,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滋润,就像大米粑粑一样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