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世界很小,斗室大的机房,油机一响就是数个春秋;他的世界又很大,维护着祖国近1/6面积上通信机房的油机,巡修里程达30万公里。历经30年的磨练,他的耳朵就像听诊器,手就像检测仪,他一出手,油机故障必能解除。他就是新疆军区某旅一级军士长管延山。
30年,看似平凡,实则精彩。伴随无数次拆卸、调试、装机,出发、到达、维修,管延山布满老茧的双手,总是浸染着洗不掉的油污。
部队每一个岗位,都有独特的意义
碾过乱石滩,驶出回头湾,巡修车便一头扎进莽莽群山之中。检查、调测、启动……
这是管延山退役前最后一次执行巡检任务。看到这些“老伙计”,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路巡修时才18岁。现在,他已经48岁了,即将服役期满,面临退休。
1992年,管延山报名参军:“我要当一个在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兵。”结果,上了火车一路向西,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他想:“当不成在天安门站哨的兵,至少也要当个操枪弄炮的战士。”可来到部队后,新兵分配时,他被分到了通信部队。本想着扛枪上阵,谁知要天天守在机房。年轻小伙暗淡的目光,没能逃过心思细腻的连长。驻地的边防连通信线路中断,连长有意安排管延山一同前往。风雪中,戍边官兵站在哨位上挺拔的身姿,深深震撼着管延山。“祖国的边关很大,部队的每一个岗位,都有着独特的意义。”连长拍了拍他的肩膀。
一次,市电跳闸,驻地唯一的油机也瘫痪了。没有电,驻地成了信息孤岛。情急之下,连长从器材室翻出一台手摇发电机,战友们喘着粗气红着脸摇油机的模样,像烙铁一样印刻在管延山心里。他找到连长,申请当一名油机员。
冲动归冲动,可深入了解油机后,他才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专业知识。白天,他钻机房练技术;晚上,他趴床上打着手电啃书本、画图纸……机务站废旧的油机被他反复拆装了数十遍。休息时间,他又从蒙尘多年的库房里翻出3台“老古董”油机,并将它们恢复如初。
维修油机,他基本不用带图纸
北疆到南疆,路上的回头弯,一个接着一个,山上的搓板路,一程接着一程。管延山在这条路上走了30年。
当兵第四年,管延山已经是油机专业的技术能手。他参加上级电源专业大比武并一举夺魁,第二年顺利转为志愿兵。1999年,士官制度落地推行后,作为优秀技术尖兵和专业骨干,管延山被重点保留,如愿成为一名上士,并在部队调整改革的大潮中,被调往机关大院,从小连队走向更大的舞台。
兄弟单位的油机出现故障,影响通信业务。连队的油机员捣鼓了整整一天,束手无策,只好请管延山出马。连队准备好了饭菜,可管延山一到站,先钻进了机房:“问题不解决,我吃不下饭。”
震天响的机房内,管延山右手轻旋螺丝,异响逐渐消除。油机震天响,管延山竟能捕捉到一丝轻微的杂音。
“老管维修油机,基本不用带图纸!各种零件结构就印在他的脑袋里。”战友们惊讶地说。
2006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火遍大江南北。看着“许三多”,他更像在看自己,“人生就是由一件又一件有意义的事组成的,干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整个人生也会变得有意义。”
挑战随即而来,新列装油机的轰鸣声,再次点燃了管延山澎湃的心。相较于旧装备,新油机更加智能。以前,拿个钳子、电流表,就能当一名电工;现在,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管延山要付出更多努力。关键时刻,单位把外出培训的机会给了他。培训期间,管延山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回宿舍就寝。短短两个月,新配发油机的安装、调测、维修方法全都了然于胸,他成了一本活的装备说明书。
高中毕业的管延山,自知文化水平有限,但他并没有气馁,在繁重的任务之下,他通过自学考取了本科学历,将《模拟电路》《电路基础》等多门大学课程研究得明明白白。
离队再出发,前路依旧一马平川
今年7月,管延山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鲜花、掌声、祝贺涌来。但他仍旧一如从前。随着高原通信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等装备即将陆续走上高原,作为项目负责人,他还在加班加点地学。“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回馈时代。”他说。
30年来,管延山熟练掌握了油机、焊工、电工等多种技术,提炼出听、看、摸、问、修一套方法,精通柴油机、发电机多种装备维修技能,探索总结出油机、电路故障排除法20余种。一路学习,一路成长,管延山的军衔从“直杠”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拐+枪”。陆续开始有多家驻地企业向他抛出高薪就业机会,都被他一一谢绝。
伴随着汽车发动机有节奏的轰鸣声,管延山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蹒跚学步的儿子,把自己修油机的扳手当成玩具,咿呀学语地喊着:“扳手、扳手……”在儿子的成长道路上,管延山陪伴的时间很少,但他却一直是儿子心中“偶像级”的存在。
敬礼,交接。管延山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故障排除大全》,交到接任者手中,换上一身崭新的便装。随后,他将各式粗细不同的“拐+枪”和一摞红亮亮的证书,一一装进那老土得有些扎眼的行李包。
离队,回家。当他来到陌生的城市时,眼神一如30年前那般明亮。他相信,带着这些“老伙计”出发,前路定会一马平川。
(文/张强 蒲杰鸿 谢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