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父子“接力",看两代“橄榄绿”的坚守与奉献

发布日期:2021-12-27  点击量:

今年7月,我从军校毕业,如愿以偿来到上海,成为守护这座城市的“橄榄绿”。记得分配前,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上海,我的回答是:这座城市有我父亲奋斗的足迹。


微信图片_20211224165508.jpg


我的父亲今年53岁,人到中年,体型发福、笑容憨厚,发际线也上移了不少。很难看出,他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武警特战队员。1987年,19岁的父亲踏上了前往军营的列车,在上海服役了整整13年。


微信图片_20211224160319.jpg


从军13年间,父亲表现优异,被选拔为特战队员,历任班长、代理排长、司务长,数次完成重大安保任务,在各项比武竞赛中也屡屡摘金夺银,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父亲常说,军旅生涯最大的遗憾就是考军校失利,没办法在部队奉献更长的时间。


微信图片_20211224160340.jpg


记得小时候,父亲虽然已经转业回到家乡,却依然保持着军人严肃认真的作风,对我要求很严格,父子之间难免有些隔阂。有一次,我翻出他的三等功奖章玩耍,被他狠狠批评了一顿,此后他找来一个铁皮箱,将各种奖章、奖状锁了起来,生怕我弄坏。


微信图片_20211224160431.jpg


除了铁皮箱里的奖章和奖状,家里的相册也是父亲的宝贝。他经常指着一张他在南京路人行天桥上执勤的照片,自豪地和我说:“看到我身后的霓虹灯了吗?那里就是上海的外滩和南京路,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在他军旅故事熏陶下,我也逐渐萌生了参军的念头。2017年,我的高考成绩出来后,父亲便来“撺掇”我:“成绩挺好,报个军校吧!”母亲给了他一个白眼:“报军校干嘛,和你以前一样顾不了家?”父亲只好满脸堆笑打圆场:“这是我们父子之间的约定。”


微信图片_20211224160508.jpg


最后,我还是报考了军校,并被武警警官学院录取。对我而言,这是军旅生涯的开始;对父亲而言,也弥补了他没有考上军校的遗憾。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拿在手上端详了好久,告诉我:“这不是通知书,这是接力棒!”去报到前,父亲一定要送我去机场,兴奋地说:“儿子,30年前你爷爷送我入伍,30年后我送你去读军校!就像命中注定一样!”


微信图片_20211224160523.jpg


入学1个月后,和父亲视频通话时,他看着我的“三毫米”短发,笑得合不拢嘴,还让我踢两步正步给他看看。那一瞬间,我觉得他就像一个老班长,在审视自己带的兵。我向他汇报了1个月来的所见所学,也倾诉了一些苦水,抱怨自己体能基础较弱,跟不上训练节奏。父亲听后,和我分享了他在特战队员集训队的故事,鼓励我直面困难、坚强勇敢。我也在父亲的一次次鼓励中学会了坚持不放弃,各项训练成绩逐渐赶了上来。
军校4年,我和父亲有过许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读懂了父亲心中的军旅情怀,也读懂了他让我参军的良苦用心。一晃4年过去,我以优秀的成绩顺利从军校毕业,来到了父亲奋斗过的城市,成为一名少尉排长。

“我也当过代理排长,作为干部骨干,一定要知兵爱兵,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以真心换真心......”来到基层任职后,不太爱写字的父亲特意给我寄来两封家信,分享他的带兵经验和理念,助力我走好任职之初的第一步。他还要求我扎根基层、情系战士,“长干,久干,好好干!”

看着镜子里身着军装的自己,逐渐有了父亲年轻时的影子。望着窗外都市璀璨的灯火,我知道自己已经接过了父亲的钢枪,肩负起守护这份繁华安宁的重任。我也一定握紧父亲递给我的接力棒,跑好自己的军旅路!


本文作者:张帅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