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过菜、打过工、掏过厕所……从一个普通的“北漂”农民到落户北京,退役军人张喜忠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处处充满故事。虽然离开部队37年,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身洗得褪色的迷彩服。
从菜农到“掏粪工”
1978年,19岁的张喜忠从河南卫辉老家参军,到北京卫戍区服役,部队所在地就是海淀区田村。原本他想在部队一直干下去,“因为上学少、文化低,没通过转志愿兵的考核,1984年冬天退伍了”。
在部队时,张喜忠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回老家后,他寻思着种菜为生。但老家不比北京,即使菜种得好也卖不上好价钱。加上心里一直惦记着老部队,1987年,张喜忠带着妻子回到了熟悉的田村,开始了十几年的种菜营生。
“种一年菜能有1万块钱的收入,十几年下来我们有了一些积蓄。”2000年,眼看着日子慢慢变好,可远在家乡的二哥突然得了重病,张喜忠瞒着妻子拿出所有的积蓄给二哥治病,但二哥还是走了,并给他留下了3个需要抚养的孩子,还留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
也是在这个时候,张喜忠和妻子承包的菜地又一次因城市建设被征用,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情急之下,他找到一处建筑工地打工。可干了3个月,老板就跑了,血汗钱一分也没拿到。
一天上厕所时,他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人人都要上厕所,所有的旱厕都需要掏粪工,自己不怕脏不怕累,这活儿恐怕就能一直干下去。
就这样,张喜忠跟妻子与一位退役战友成了“合伙人”,筹钱买了辆旧污水抽吸车,走上了一条掏厕所的创业路。
以时传祥为榜样
掏厕所也没那么容易。城市里那么多厕所,可没有一座是张喜忠的“客户”。一天,他在路边等活儿,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过来搭讪,张喜忠很快了解到这人叫李安山,也是退役军人,是海淀区东营房社区党支部书记。“他问我掏一次厕所多少钱,我说100块。他说他们社区有座厕所要掏,但没有那么多钱,50块行不行。我就想先去看看情况。”张喜忠回忆说,他们到了那处厕所才发现,由于从来没有彻底清理过,厕所底部的粪渣板结严重,车也抽不动,需要人跳下去掏。
再脏再累的活,当过兵的张喜忠也不怕。厕所清理到第二天,李书记来了,跟张喜忠交了底,原来他先前找了几拨人,都不愿意干,只有张喜忠接了下来。李书记说:“老张你这人实在,给我帮了忙,我也要帮你联系联系业务。”自此,张喜忠有了十几家固定的清掏保洁业务客户,第一年就还清了买车的钱。
不久,张喜忠就和一些退役战友成立了老兵保洁服务中心,努力为社区里的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特殊困难户等家庭提供免费保洁服务。20年来,张喜忠和员工共为海淀区田村路街道、永定路街道30多个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敬老院义务服务5000多次。
掏厕所这活,脏累还是其次,有时候还会遭到歧视。有一次张喜忠正在掏厕所,忽然听到一位路过的年轻母亲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和他们一样掏大粪。”张喜忠心里不是个滋味:“掏粪怎么了?凭劳动过日子最光荣!”在他心里,时传祥是榜样,他经常组织新员工参观时传祥纪念馆。
国家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随着城市发展,卫生设施升级改造,先进设备让张喜忠和员工们工作便捷多了。现在,他的公司有各类作业车13辆,还有31名退役军人员工,业务范围也扩大了。他还从家乡陆续带出600多名退役军人,在北京从事保洁保安工作。
张喜忠挣来的钱,大部分用来采购多功能作业车辆、应急抢险设备和物资。这些并不完全是为了公司开展业务,也是为了随时出发参加志愿服务。2003年北京非典期间,张喜忠就开始志愿承担社区的防疫消杀工作。也是从那时起,他成立了老兵志愿服务队。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着公司的老兵赶赴受灾严重的都江堰抢救掩埋在废墟里的群众。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他又带人到房山疏通管道、排水清淤。
今年7月,张喜忠在老乡微信群里看到家乡河南卫辉遭受洪涝灾害的消息,立马带着队伍出发,在7天时间里转移了2600多名受灾群众。
受街道委托,张喜忠和战友们承担着三座铁道桥、一座公路桥的防汛任务。今年8月的一天,暴雨如注,他们带着自己的抽水泵等救援设备,迅速冲锋到抗洪第一线,在铁道桥下齐胸深的水里忙活。
“第一,我是党员;第二,我是退役军人。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就要冲在前面!”张喜忠说。
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些年,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张喜忠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国优秀农民工”“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8年,按照政策他落户北京。2019年,他作为优秀农民工代表走上了国庆阅兵观礼台。
(文/孙立超 杨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