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王敏——​皖北大地,“耕”出乡村振兴美景

发布日期:2021-11-06  点击量:

置身军营,你勇往直前,

疆场之上见证你的血性;

退役返乡,你扎根基层,

在皖北大地“绣”出乡村振兴的美景。

农技推广,你废寝忘食;

脱贫攻坚,你殚精竭虑。

你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

用质朴和热爱书写自己的传奇。

王敏1.jpg

王敏参加“闪亮的名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曹舒昊 摄

头天半夜录制完“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的节目,第二天一早,王敏就匆匆坐上火车,赶回宿州,直奔田头。

每次出门在外,王敏最惦记的,就是试验田里那些庄稼。通过种地、试验,探索出新的技术,然后进行推广,这项工作,王敏干了26年,并干出了不小的名堂:2019年,他获“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每次出来领奖,他都是这样急匆匆地从地里赶来,又急匆匆地赶回地里。

做农业就得扑下身子

1990年12月,因高考与大学失之交臂的王敏,成为第20集团军某部的一名通信战士。他苦练军事技能,希望能跳出“农门”,不再受田间劳动的苦。然而,服役5年之后,他退役返乡,又一次跳入“农门”,成为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局的一名农机技术员。

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除了研究农业新技术之外,还要把新技术推广开来。刚回来时,虽然面对的是熟悉的庄稼地,但种地的理念和技术早就更新换代了,他得从零开始学起。

为改变技术上“一穷二白”的面貌,他跟着老技术员奔波于田间地头。农民只管自己家的地,他却要跑无数家的地;农民只管自家的种、收,他要到各乡镇反复地示范种、收;农民忙活一天,晚上回去可以喝杯酒解乏,他劳累一天,还要把白天的所得记到笔记上……

刚到单位时,王敏十分注意自己的退役军人形象,每天都尽量保持整洁。但时间长了,又是下地农忙,又是上课传经,经常累到瘫坐在地,也就顾不上整洁了。知道他的人,说他是经验丰富而且实用的“专家”,不知道的人,说他“一看就是种地的黑胖子”。

王敏自己很坦然:“讲究那么多干啥!”

“不讲究”的王敏,在1998年参加一次会议时,特意买了一套西装,然而20多年过去了,他只穿过两回,新衣服缝死的口袋,现在都还没拆开。

2019年6月,已担任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7年多的王敏,为了搞好试验田的数据收集,一马当先开动联合收割机。从中午12点半,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他一直在四五十摄氏度高温的驾驶舱里操作机械。

当时他已经47岁了,又有高血压,走出驾驶舱时,一阵晕眩让他猝不及防,从2米多高的收割机上摔了下来,四根脊椎骨骨突骨折。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仅在医院住了不到20天,他就腰戴护具,回到了工作岗位。

把先进技术普及开来

2012年2月,王敏担任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春玉米精量播种现场会。

王敏经过研究发现,农民种植玉米,两排玉米之间的行距一般是18厘米,但这个距离较窄,在机械操作时多有不便。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和测算,王敏提出,把两排玉米之间的行距扩大到30厘米,同时通过缩小种植间距,既保证了同一亩土地上种植的玉米株数并未减少,又提高了播种效率。

精量播种现场会,就是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农民习惯了18厘米的种植行距,接受这个新生事物并不容易。一连好几天,他一直在反复默背:一亩地播多少,行距多少,株距多少,播深多少,化肥使用多少……现场会如期召开,他就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对着一百多人进行技术讲解。尝到甜头后,王敏就开了一个又一个现场会,向农民推广新技术。

仅精量播种这一项技术,每年播种面积达240万亩,帮助农民节约耕种成本近9000万元。

王敏还探索了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庄稼收成之后剩下的秸秆,是很好的肥料。但因为秸秆过长,无法被土地吸收,农民只能把它们一堆一堆地往岸上抱,大好的肥料就这样浪费了。王敏探索运用农业机械,把秸秆粉碎到十厘米以下,把它们平铺于地表或者掩埋于地下,既能给庄稼增加肥料,又能改善土壤,防止土地板结。这一技术在安徽全省推广,仅2016-2018年累计节约成本7419万元。

为扩大农耕新技术的辐射面,王敏加大了培训力度。埇桥区26个乡镇,每年分别要培训五六场。此外,他还组织“职业农民”外出取经。南到芜湖,北到德州,东到江苏省响水县,西到洛阳,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示范地区他们几乎都去过。

在王敏的鼓励下,一批批农机合作社和“职业农民”涌现出来,耕种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起来。从2012年至今,全区涌现2000多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得到普遍应用,埇桥区连续5年获得安徽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核第一名。

带动更多人走向富裕

提起王敏,埇桥区二卜乡葛林村村民雷修春有说不完的话。2013年,雷修春成为王敏帮扶的科技示范户,从那时起,王敏就老往雷修春家跑,雷修春有事也常往站里跑。

从流转土地、选购机械到完善制度,王敏都手把手帮助雷修春。在王敏的支持下,雷修春建成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在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他成立的合作社成为省级农机示范社,流转土地从原来的500亩发展到1500亩,带动一大拨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他生产的“春雨”牌玉米成为宿州市驰名商标,年收入近200万元。

同样感激王敏的,还有埇桥区大泽乡镇雪花村老刘夫妇。两位老人已经8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去世后,儿媳改嫁,还要照顾两个小孙子,生活十分窘迫。2017年,王敏担任该村扶贫工作队专干,老往老人家里跑,嘘寒问暖,打扫卫生,申请各项帮扶政策。

在这个村的村外一角,住着孤寡老人老张,以养鸡、养羊为生。王敏自掏腰包,给老人买来小鸡,还四处联系帮老人售卖山羊,老人见了王敏就感动地不撒手。

在这个村,王敏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建议村民多种经济作物。村里有种花生的基础,他又建议先修路,还建议兴建榨油厂,以保证增值。2018年,王敏为村里争取产业到村项目资金100多万,用于建设种植大棚。在他的帮助下,2020年全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

2020年6月,凭借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组织上的专业优势,王敏被组织安排到区属国企兴农供销集团公司任副总经理。虽然岗位变了,但王敏仍然天天往试验地跑,天天为“三农”服务。他负责在埇桥区夹沟镇湖疃村建设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冷库、综合服务中心、烘干塔建设,仓储及附属设施预计今年11月建成……

王敏说,20多年了,作为一个农技工作者,他始终把自己当作农民。他希望自己和所有的农民朋友肩并肩、手拉手,让大地越来越丰收,让日子越来越幸福。(李雷)

王敏2.jpg

人物简介

王敏,1972年出生,1990年入伍,1995年退役,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埇桥综合试验站站长。

他退役26年来扎根基层,坚守农业战线。探索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在安徽全省推广,仅2016-2018年累计节约成本7419万元;推广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每年播种面积达240万亩,帮助农民节约耕种成本近9000万元。带领原所在单位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组织承办全国玉米、小麦、大豆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和多场省级现场会,连续六年荣获安徽省农机推广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国优秀基层站。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