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60余载耕耘,只为播撒红色火种

发布日期:2021-11-04  点击量:

近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2个先进群体和17名先进个人获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一朝入伍,军魂永驻。他们是真实生动、可信可学的身边典型,是奋战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代表,是数千万“若有战、召必回”退役军人的杰出典范,是积极践行“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生动实践的奋斗榜样。

  标兵引领方向,榜样凝聚力量。为讲好退役军人故事,展现“最美”风采,从今天起开通【最美退役军人风采录】专栏,陆续刊播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受真挚情怀,学习奉献精神,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实干热情,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60余载耕耘,只为播撒红色火种

  你们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烽火记忆,

  数十年屹立,书写一个时代的传奇。

  你们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你们从伤残中站起,

  轻轻抚平伤口,擦干泪水;

  用残臂夹住毛笔,用高跷跳起舞蹈,用手腕弹起钢琴;

  战争留下的道道疤痕,成为指引人们前行的坐标。

  你们点燃着自己,温暖着别人;

  你们讲述着自己,鼓舞着祖国的希望。

  穿过不足300米长的荣军路,走进绿树葱茏、幽静清雅的院落,便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荣校”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一处不是学校却教育了很多人的精神圣地。

  “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我们有永不残疾的忠心……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灵魂,党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老战士宣讲团成员涂伯毅已记不清开展主题宣讲的具体场数了,但每一次,他那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的朗诵都让人无比震撼。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建院之初成立的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70余人。时至今日,仍有平均年龄85岁的11名老战士坚守在宣讲一线。

  他们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一至四次战役,被美军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的涂伯毅;有参加过被世界军事史上称为最惨烈战役——长津湖战役的“雪地邱少云”周全弟;有在板门店铁甲山阵地被敌机炸伤失去左手,被誉为“中国怪笛手”的易如元;有上甘岭战役幸存者之一、被称为战地“百灵鸟”的付仲阳……

  60多年来,老战士宣讲团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生动诠释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

  2020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烧旺了老战士们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的思想火焰。

  “没想到,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当听到回信的内容时,大家已经泪流满面……总书记的话饱含深情,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一定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化为动力,为党和人民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涂伯毅说出了老战士宣讲团全体成员的心声。

部内1.jpg

  宣讲团成员代表涂伯毅参加“闪亮的名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曹舒昊 摄

  沐党恩,身残志坚战“三关”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大批返川伤残志愿军被转到休养院治疗、休养。在这些伤残军人中,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战员、英雄模范众多。

  为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丰富伤残军人的休养生活,休养院组织伤残军人中的先进典型、文艺骨干,成立了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

  当时,休养院重度伤残军人就有800多人。当时他们都很年轻,面对严重伤残,今后怎么生活?怎么娶妻生子?怎么为社会作贡献?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家面前。

  按照“教养并重”的方针,休养院及时组织开展战“三关”活动,即挑战“思想关”、“生活关”和“学习关”,以此振奋精神、重拾生活的信心。“在战场上死都不怕,负伤了也不认怂,要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钢铁意志。”大家彼此鼓劲。

  在大家的相互勉励下,演出队的同志逐渐走出了悲观情绪。长津湖战役亲历者、一级伤残军人周全弟,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因不想总是麻烦别人帮忙写信,就用两只残臂抱着笔练习写字,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抱笔书法,成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双手卷曲、严重毁容的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学会了唱歌、跳舞、乐队指挥、打击乐器、舞台灯光等多种才艺,成为课余演出队主要舞蹈演员、合唱指挥和休养院爱国主义教育主讲人。

  高位截瘫、一级伤残军人刘渝生创作出一批批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没有双手的张家琛,用断臂弹奏出风琴曲目《我爱我的祖国》;一目失明、一目微光、左手截除的易如元用竹笛吹奏出优美的曲目;很多截了肢的同志,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学会了用两只断臂扣纽扣、拧毛巾、刷牙、吃饭、写字,学会了弹风琴、绑着折扇跳舞蹈……

  为了提升演出和宣讲的层次,大家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分享经验成果,更新宣讲内容,挖掘出了“龙藏寺里的小延安”、“红军信使——康先海”等动人故事,并成立了文艺创作组、编织组、修配组等学习小组,涌现出了一批荣军作曲家、演奏家、作家、书法家、世界语学者和能工巧匠。

  报党恩,奋斗不止见忠诚

  1958年,课余演出队应邀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演出现场,口琴合奏。6名老战士只有一只手,他们用断肢捧着口琴出场,奏完《志愿军战歌》,台下先是鸦雀无声,后是掌声雷动。

  诗歌朗诵。刘渝生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创作的《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深得周恩来总理好评。

  演出结束,周总理和演出队队员握手,他问:“刘渝生同志来了没有?我们向他致敬。他那首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写得很好,我们要建议首都的报纸登这首诗。”后来,周总理还亲笔录写了这首诗歌,赠与演出队。

  随后的日子里,演出队应邀在全国50多个城市巡演,这支“最坚强的人”组成的队伍,走遍了大江南北,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热情和信心。

  《解放军报》社论指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国人民‘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宏伟气魄,我们听到中国人民迈向共产主义的坚定的脚步声。”

  全国巡演结束后,休养院在课余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老战士宣讲团。60多年来,宣讲团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宣讲工作始终未曾间断,大家把“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作为始终坚守的信念,把弘扬革命精神、表达爱国情感、宣讲党的政策,作为一种本能、一种自觉、一种职责,义务承担起教育宣讲任务,累计演出和宣讲近1万场,受众300余万人。

  四川省原省长张中伟回忆说,正是因为上小学时聆听了双目失明的一级伤残军人张道华的报告,幼小的心灵被深深触动,在心底埋下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种子,激励着他不断成长。

  跟张中伟一样,许许多多的人从伤残军人的事迹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激励着他们牢记初心、永思奋斗。

  跟党走,初心不渝谱新篇

  走进新时代,老战士宣讲团充分利用休养院建院时间长、英雄人物多、红色文化厚重的优势,运用主题宣讲、座谈交流、参观走访等多种形式,创新微党课、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宣讲。

  正如付仲阳所说:“我深知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传承好你们的精神,讲好你们的故事,让人们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力量。”今年85岁的付仲阳,即使腰椎不能弯曲,坐着轮椅也要坚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作为休养院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讲人,已90岁高龄的涂伯毅老人仍坚持深入学校社区、革命老区、部队军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宣讲。每年“五四”“七一”“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老战士宣讲团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如“回望历史 铭记党恩”“忆峥嵘岁月 展军人风采”“铭记光辉历史 争做时代新人”等,他们还先后与四川音乐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共建协议。

  为了做好每一场宣讲,宣讲团的老战士总是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推敲每一句话,精心打磨每一个动作,不断增强宣讲的互动性、体验性、生动性,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能真真切切受触动、实实在在有收获。

  今年以来,老战士宣讲团已开展主题宣讲活动近100场,接待前来学习的单位和团体近200个,外出讲党课22次,听众近2万人次。(张鑫)

部内2.jpg

  人物简介

  老战士宣讲团前身是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人民的战士,人民的艺术家”的伤残军人课余演出队。60多年来,老战士宣讲团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义务做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受众300余万人次,现在仍有11名平均年龄近85岁的老战士坚持在宣讲一线。2020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充分肯定他们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所做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