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在他的回忆录写道:“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他所说的这个村庄,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丁桥村的盛圩子,因为在这里,埋葬着曾与老将军一起并肩战斗的18位战友。
故事从1941年11月说起,时任新四军参谋长的张震到宿东一个叫小秦家的村庄主持召开有宿东地委、宿东游击支队、宿东独立团、宿东大队和联庄会等参加的联席会议,会后沿沱河向西转移,夜宿盛圩子 村西头一座合院里,房东是新婚的盛维藩、孔秀英夫妇。拂晓遭遇日军包围,张震和与会部分人员在房东孔秀英的帮助下成功渡过沱河突围。这次战斗造成包括警卫连长石绍亮在内的共31名战士牺牲,日本人撤退后,盛维藩招呼乡亲们帮忙收殓烈士遗体,其中18人安葬于盛圩村西。

此后每年春节、清明,盛维藩、孔秀英夫妇都到村西为烈士扫墓添土。解放后虽然盛维藩到丁集乡工作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盛维藩常常在春节、清明带孩子们来扫墓,栽种一些树木,由于墓地地势低洼,每到梅雨季节,老两口都带着家人来排水护墓,在他们带动下,乡里、村里的一些人也主动加入到护墓行列,每到清明镇上一些人自发来扫墓,盛维潘便又承担起接待员和讲解员的角色,向人们讲述那次战斗经过,老人的几个子女也在耳濡目染中长大。
1981年“八一节”前夕,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到宿县地区检查指导工作,他听取了中共宿州地委的工作汇报,随后在宿县地委副书记郑英保等人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前往芦岭镇盛圩村,祭拜烈士墓地,并接见了盛维藩、孔秀英夫妇,这时,盛维藩已退休,农闲时间都义务来墓地维护。随后芦岭镇党委和政府,在上级党组织和民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整修了烈士墓地,修了排水设施,盖了房子,请盛维藩夫妇搬了进去,并负责陵园卫生保卫工作。1985年扩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盛圩烈士陵园,同年,盛维藩专程去北京请张震将军题字“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1999年, 5月15日,已经85岁高龄的张震将军携夫人子女又一次来到埇桥区盛圩村,拜谒烈士陵墓,此时的守墓人已换成其次子盛志席,原来,由于单位改制,加上父亲年事已高,盛志席索性来到陵园,帮助父亲守墓。 2007盛维潘老人已经去世,弥留之际的父亲对他说,这园子里都是为了抗日而牺牲的烈士,一定要做好守墓人、守好烈士墓。盛志席含泪答应父亲,这一守便是20的多年。
2011年,埇桥区政府先后将桃园、祁县等地的一些零散烈士墓陆续迁移至盛圩烈士陵园,截至目前已有有名烈士54位,无名烈士1677位,并在原管理房旧址基础上修建了盛圩烈士纪念馆,并把这里设立为埇桥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陵园已初具规模,烈士多了,祭扫的人也多了,卫生难度也增大了,盛志席便把家也搬到这里,全身心投入进来。夫妻两每天打扫园区卫生,定期清洗墓碑,检查消防,排除火灾隐患,尤其是每年清明时节前后,园区迎来祭扫高峰,盛志席忙完一天的讲解,还要到墓区打扫卫生。二十多年间,累计义务讲解300多场次。如今的盛圩烈士陵园,早年种下的小树苗已长大,高大的纪念碑耸立在苍松翠柏间,格外壮观,已是古稀之年的盛志席仍在绿林间擦拭着墓碑。

盛志席为前来祭扫烈士人员讲解战斗过程。
“只要我还能干动,我会一直守在这里,传承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这不仅仅是父亲的遗愿,更是我毕生的追求。”盛志席说。
在爷爷、父亲的感召下,盛小宝从小便怀有红色情节,1997年,18岁的他报名参军,退伍后的他在芦岭镇桥南小学工作,现在打扫园区卫生也成了他的日常工作,每天下班他总要先去看看父亲,顺便在园区干点活。他说,父亲年纪大了,他帮父亲分担点事情,等到父亲干不动了,他会接过父亲的班,把这颗红心传承下去。

盛小宝夫妻在打扫园区卫生。
作者:桂振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