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人民群众支援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勤劳勇敢智慧的云南省文山州各族人民,用热血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双拥工作群“星”闪耀、光彩夺目,军地合力、军民同心,谱写了一曲曲双拥工作壮丽篇章。
“奉献之星”:“民工骡马”背驮双拥工作
在绵亘千里的云南边境线上,分布着不少大大小小的古石碉、烽火台、纪念碑等古遗址,记载着文山州各族人民抗击外敌、保家卫国、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特别是当年边境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文山作为主战场,全州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数以万计的支前民兵民工共同参战,为部队架桥修路、抬担架、运送弹药、送给养,用鲜血和汗水,用肩膀和脊梁,铺成了一条条钢铁大道。史料记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州共动员支前参战民兵63799人。其中,成建制组建民兵配属部队参战的46批202个连27127人,配属部队支前的民兵连134个20915人,民马连68个6212人,民马5257匹,临时组织动员担负巡逻守卡、护路护桥、守仓库、运输、担架队等战勤任务的民兵民工36425人。
一次,敌军100余人分3路来犯文山州所属麻栗坡县,不到一小时,就向高地发射炮弹150余发。民兵和武警战士面对数倍于己之敌,英勇抗击,激战4小时,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1984年8月,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麻栗坡县“拥军支前模范单位”荣誉称号。9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又授予其“支前模范县”荣誉称号。各驻军和轮战部队高度点赞文山州各族人民说:“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最后胜利是‘民工骡马’背驮出来的。”
“妇女之星”:老大妈小媳妇扛捧双拥工作
1979年5月,云南省军区为马关县金厂民兵连记集体一等功。9月,中央军委又授予金厂民兵连“钢铁民兵连”荣誉称号。沉甸甸的军功章和荣誉背后,是民兵家属和各族群众无怨无悔的支持和付出。
苗族妇女陶开秀全力支持丈夫李开明支前参战,独自奉养年迈的公婆,抚育3个年幼的孩子,让丈夫无后顾之忧。1979年2月,金厂民兵连按照上级安排,到三、四号界碑之间排雷,全连民兵仅用1个小时的时间就排除地雷43颗,李开明1人就排除了8颗。狡猾的敌人在绊雷下面埋设了踏雷,不易发现,返回路上,李开明不幸踩响踏雷,壮烈牺牲。接到丈夫牺牲的噩耗,陶开秀悲痛万分,失声痛哭。然而陶开秀没有被悲痛击倒,她擦干眼泪,掩埋完丈夫的遗体,把两个大一点的孩子交给公婆,自己背着最小的、刚满周岁的孩子,和支前民工一起来到阵地上,配合民兵挖战壕、筑工事,一干就是七天七夜……1979年6月,云南省军区授予陶开秀“支前模范”荣誉称号,记一等功。她还被全国妇联和省州妇联表彰为“三八红旗手”。
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张翠黄老大妈,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子弟兵的满腔热爱之情,11年如一日地尽自己一切可能,往前沿阵地送豆腐、糖果、香烟、青包谷、咸菜、豆豉、卤豆腐、竹笋、粑粑......她以炽热的母爱,温暖着战士的心。部队官兵亲切地称张翠黄老大妈为“士兵们的好妈妈”。她先后荣获“云南省支前模范”“子弟兵的好妈妈”“全国三八红旗手”“成都军区支前模范”“拥军标兵”“战士的母亲”等荣誉称号,1986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邓小平同志亲自接见她,并与其合影留念。
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年仅18岁的妇女蒋顺英,带领本乡民兵、民工踊跃支前,被部队干部、战士和民兵誉为“壮乡穆桂英”。一天,蒋顺英接到通知,要派5匹骡马给前沿哨所运弹药。当时,村里多数群众已疏散,马匹也已转移。怎么办?军情如火,不容迟疑。蒋顺英首先牵出自家的一匹马,接着又动员隔壁的伯父伯母去支前。据不完全统计,蒋顺英先后30多次带领骡马队,冒着敌人炮火,穿过敌人封锁线,把粮食、蔬菜和弹药等作战急需物资及时送到民兵哨卡和部队前沿阵地。
“创意之星”:“红色地标”映照双拥工作
文山是全国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原战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一块革命传统悠久、红色基因深厚的热土。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富宁县为中心创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有力推动了全州全省全国革命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此成立滇东南革命根据地。上世纪50 年代援越抗法、60 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边境自卫还击和边境防御作战,文山州一直都处在支前参战最前沿,为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地区,孕育了闻名全国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脱贫攻坚中,文山州又创造了“苦熬不如苦干”与“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
文山州双拥办、文山市启动建设集国防教育、双拥创建、居民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色地标”,打造双拥模范城创建的“金字招牌”,再现文山英雄人物,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强化双拥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推动文山州双拥工作向纵深发展。
“创新之星”:“舰城共建”烁亮双拥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文山州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结合双拥工作实际开展“舰城共建”活动。海军南海舰队将一艘056A型轻型护卫舰命名为“文山舰”,文山州双拥办积极协调对接,文山州四大班子领导受邀参加“文山舰”入列仪式,签订《文山州与文山舰军地双拥共建协议书》。州、县两级先后3次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对接和慰问,投入150余万元完成“文山舰”上的文山元素增设工作,把“文山舰”打造成为宣传文山的一张烁亮的新时代双拥工作名片。文山市还下发《关于做好“文山舰”慰问工作的通知》,对全州8县(市)轮流慰问“文山舰”的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加深了文山人民与“文山舰”的沟通联系和感情交流。
“时代之星”:“问题聚焦”做实双拥工作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文山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掀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热潮,突出“三个字”,解决驻军部队后顾之忧。
一是突出“平”字,让军人后路平坦。全市认真开展好“送政策、进军营、畅安置”活动,把国家双拥工作法律法规和地方的助军政策讲清楚,让官兵学政策、知政策、懂政策,清楚退役后的保障和后路。把党和国家关心关爱现役和退役军人的声音传递到军营,把暖人心、稳军心、聚兵心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切实增强军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按照省委、省政府“提速提质,既快又好”的要求,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和退役士兵安置。已接收退役士兵、转业士官1101人和计划分配军转干部18人、自主择业干部44人,共1163人。及时总结提炼了“六步”安置做法,安置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二是突出“稳”字,让军人后院稳定。做好随军家属随调随迁工作,对需调到文山工作的随军配偶,在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的,按照对等原则安排到相对应的单位工作。在今年的全州事业单位招考中,设置一定岗位数,细化报名条件,专门对随军配偶进行定向招聘。认真落实好随军家属创业支持政策,做好创业指导和帮助,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创业贷款申请、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推动随军家属就业创业,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
三是突出“安”字,让军人后代安心。认真落实现有政策,不断丰富优待内容。对驻文部队官兵和户口在文的现役军人、烈士和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全部纳入优待范围,从幼儿园到初中,按就近就便原则优先安排到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就读,为他们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报考州、县(市)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相应政策,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按规定享受学生资助政策,把党和政府对军人后代的贴心暖心关怀送到官兵心坎上。
文山州双拥工作历史悠久,群“星”闪耀。广大部队官兵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在人民需要的时候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在完成好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在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勇当先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挥洒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用一次次“最美逆行”书写了“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
(张雯铭 陆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