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百年征程 铁血军魂】一名军人的扶贫路

发布日期:2021-07-04  点击量:

2021年2月25日,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一刻,距离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整整百年;距离1927年人民军队建立,仅仅九十余年;距离1949年新中国建立,仅仅七十余年;距离1978年改革开放,仅仅四十余年。

建党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贫困地区人民能够早日摆脱贫困进行了艰苦而又顽强地斗争,其中也不乏无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而我的姥爷也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我的姥爷叫齐培礼,是一名退休军人,1976年,党组织让他带一名干事和一位排长去当时甘肃省最贫困的古浪县大靖公社上庄村蹲点支农。被褥、劳动工具自带,时间一年。1月上旬进村,住在一位名叫李秀兰的村民家中。

通过平时与村民的交流以及一起生活劳动,他们不仅增进了军民之间的感情,还了解到许多真实情况。如村民们提出村里有几个会制皮、能打铁,又能搞米面加工的能工巧匠,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大家办事。于是他们把这些建议付诸实施,不到一月时间,就办起了铁匠铺、皮革店、米面加工房等。为了消除部分人的顾虑,他首先掏钱做了铁匠铺的第一位顾客,从此小店就红红火火办了起来。这不仅调动了有一技之长人的积极性,也方便了村民,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

支农中,他们全力参加集体劳动。从进村的第一天起,无论是上山下川都同村民一起天天下地干活。从年初的平田整地、运粪播种、锄草间苗、施肥浇水、收割碾场,样样都没拉下。而且修涝池,平梯田等重活也一项不缺,还为村民打出了四口井,解决了当地吃水和灌溉困难的问题。他们手磨破了,肩压肿了,脸晒黑了,人累瘦了,谁也不叫苦喊累。老百姓对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千方百计关心体贴他们。想让他们多休息一会,曾倒拨过闹钟、反锁过门、藏过劳动工具等。这些反映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平凡举措,虽然时过45年,仍给他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而让我的姥爷最为感动,也最难以忘怀的是这样一件事:当年的腊月二十几日,按规定支农工作队每年轮换一次,所以年末他们要去公社进行开会总结,公社距离他们蹲点的李秀兰家有十几里路。就在他们去开会后,突然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李秀兰的母亲看到雪越下越大,想到他们开会回来时十分寒冷,于是便填了一次烧炕的燃料,想提前将他们所住屋的炕烧热。但过了一会,李秀兰回到家,也是感到天寒地冻,想让他们回来就能睡上热炕,于是便又往炕中填了一次料。而当李秀兰的父亲放羊回来时,同样想到了这点,又填了一次,这前后一共就填了三次炕。但当天晚上会议未完,所以姥爷他们并没有回去,而这三次填炕却使得温度过高,引燃了他们屋内的被褥、衣服与粮票等个人物品,所幸发现的较早,村民及时将火扑灭,无人伤亡,李家的房子也没有被烧毁。等到第二天,他们已经知晓情况,会议结束后回来时,却发现本已非常贫困的村民,有的将家中被子拿来,一共有六七条,其中还有一户村民做嫁妆用的新被子;还有人将家中过冬取暖的毡也拿了过来,共拿了四五条。村民们都落泪了,说解放军在这里辛苦支农,为了解决村子里的吃饭和生产问题而受苦受累,却不小心将他们的东西烧了,心里都过意不去。姥爷和其他两人也感动的落泪了,这一刻,他深刻感受到了群众对自己深厚的感情,这个场景,他终身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参与了甘肃省定西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我的姥爷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积极听从党的号召,参与资助贫困学生使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直到现在,他还在给我们年轻一辈讲述这些故事,教育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不能忘记贫困群众,不能忘记军民鱼水情。

我的姥爷只是这一代代为了贫困群众能够早日摆脱贫困而进行艰苦斗争的共产党员以及人民子弟兵中的一份子,而我国今天所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中,也闪耀着他们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在战争时期,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万里长征到抗击日寇,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在和平年代,从抗洪抢险到抗击非典,从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建军九十余年,正是依靠着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才使得人民军队在各个阶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今天取得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亦是如此。听党指挥,便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军魂!

古人云:“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只有人民军队时刻坚守并传承这份军魂,才能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强国强军更为辉煌的篇章,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的光辉业绩!

责任编辑:李庆桐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