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战地守护神”包一高

发布日期:2021-06-05  点击量:


  近日,记者走进抗美援朝老战士包一高家中,95岁的包一高老人,头发雪白,精神矍铄,见到我们来,特地取出心爱的军装穿上,胸前挂满了勋章,其中有金日成亲自颁发给第一批入朝志愿军的勋章、朝鲜军委颁发的国家三级勋章、《中共党史人物传》编委会颁发的开国将士勋章、刚刚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大大小小12枚,每一枚都见证着峥嵘岁月的一段光辉事迹。

  1942328日,抱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雄心壮志,包一高趁着夜色跑出家门,加入了新四军,在那里学习了医疗卫生知识,从卫生员成长为卫生队长、医院院长,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8月,25岁的包一高跟随部队来到辽宁丹东,亲眼看见美国侵略者的飞机掠过鸭绿江,在镇江山公园里炸了四个大坑。“站在鸭绿江边,对面就是战场,看着身后的祖国,我们没有怕死的,只想早点把他们打回美国去。”包一高老人激动地说。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包一高作为战地医院院长,始终冲锋在一线,带领卫生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美国人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我们就背着医药箱,趁着间隙抓紧时间给伤者包扎、抢救,再转移到安全地方做手术。”包一高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十几台手术,都是危重病人。一次次把战士们从死神手中抢回来,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战地守护神”。

  1951年的一天,美国200多架飞机不停地在空中轰炸和扫射,在震耳欲聋的炮声间隙中,包一高隐约听见战友大喊“前方部队有人受伤,快抢救伤员。”他立即向前冲去,发现竟是自己的新婚妻子石秀芬被炸伤,小腿胫骨粉碎性骨折,看着妻子血肉模糊的腿,包一高忍着泪水颤抖着双手给妻子包扎,包好后让两名医护人员立即带着妻子转移,自己则继续留在战场救治伤员。

  朝鲜军队缺医少药,更缺少经验丰富的医生,19523月,应朝鲜人民军医院邀请,包一高带领中国医疗队帮助治疗217名朝鲜重伤员。包一高和战友们根据伤情不同,分作头部、胸部、腹部、四肢四张手术台,为每一位重伤员做手术,“伤员的情况随时都会恶化,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必须时刻盯着病人,遇到危情第一时间抢救。”包一高告诉记者,过度劳累加上食物供给不足,很多人都患上了夜盲症,就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经他们手术治疗的伤员没有一个感染、破伤风、气性坏疽的,而且伤口都得到一期愈合,连骨折都痊愈了。朝鲜人民军个个都赞叹不已。他也因此被朝鲜国家授予三级勋章和荣誉证书。

  后来,包一高的部队还在朝鲜战场上发现几十处大面积奇异昆虫,昆虫所在之处几乎都有时疫流行,他立即组织12人小分队,佩戴防毒面具、穿着防护服和皮靴在山谷中搜寻细菌弹。最终发现了长约12公分的细菌弹,细菌弹有四层,伴有大量携带细菌的虱子、跳蚤、蚊蝇、老鼠等。将情况上报后,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当即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在朝鲜及我国东北地区查证10余种带菌媒体和病菌,又组建29支防疫大队深入疫区指导灭菌,第一时间控制住了时疫。

  回国后,包一高响应号召转业到地方医院,19803月任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后,仍然长期奋战在医护一线,救死扶伤直至离休。多年来,每逢建党、建国及抗战、抗美援朝等重大节庆纪念日,包一高老人都会被邀请到部队、学校、社区讲述战斗故事,他的事迹还被收入《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双拥办 黄泽、董雪)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