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这家公司,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

发布日期:2021-05-30  点击量:


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企业 ,公司管理沿用部队管理模式,教育手段嫁接部队优良做法,以传承“红色精神”为引领,全体人员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充分发挥军人政治信仰坚、军事素养强、管理能力佳的优势,努力把这支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打造成为了为民服务标杆、党性教育熔炉、坚强战斗堡垒、退役创业旗帜,做到急难险重冲在前,扶弱帮困走在前,奉献爱心做在前。


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晓义被评为贵州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今年2月,被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中国长安网评为月度“平安卫士”。公司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爱心企业”“贵阳市双拥企业”“云岩区双拥模范单位”,公司被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确定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基地”“云岩区退役军人文化教育基地”“云岩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近五年来,解决和带动退役军人就业11人,为67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全体员工被聘为“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


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信仰之基



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晓义,2016年从空军某团政委岗位上自主择业返回贵阳,部队的培养和教育,使红色基因根植于陈晓义血脉中。自主择业后,陈晓义发现许多退伍老兵在部队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对前途感到迷惘,认为应该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军人的本色等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社会尽一点力。他找到了曾经并肩作战、原空军某团副政委岗位自主择业的战友杨声兵,告诉他们他想成立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把转业、退伍的战友们召集起来,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打造一座贵州的红色文化地标和红色精神殿堂。陈晓义的想法,得到了战友的赞同和大力支持。

2017年2月21日,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了形成核心竞争力,创业之初陈晓义带领退役的战友,靠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秉承部队“24小时在岗”“早上布置、中午督促、晚上验收”的工作激情,凭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姿态,考察调研了贵州省的每一个红色点位,先后走访专家学者、老红军和红军家属,积累了10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对贵州的红色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探索出“上一堂传统党课、看一批旧居旧址、重走一次长征路等“十个一次”特色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面向大众有温度、育土播种”“面向党员有深度、固根铸魂”“面向领导有高度、启智明道”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理念,扎根深厚土壤讲述红色故事,成为海智达公司培训项目的独特亮点。


传播红色文化 凝聚干事之力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2018年2月21日,经原中共黔东社区党委批准,成立了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在公司的党建墙上,“永远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军旅航船在这里靠岸,战场归来从这里换乘”“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几句标语格外醒目。




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并注重发挥每一名员工自身的政治优势、经历优势,突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一支有灵魂、有企业文化、有核心凝聚力的团队,公司现有正式党员7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有3名自主择业干部均参加过全军政治工作高等学院政工教育、党务工作等专项培训。



在开展党建活动过程中,通过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精神,引导公司成员当好红色文化精神的忠实守护者、践行者、传播者。海智达3名支委始终不敢漠视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本着对上级负责、对支部党员群众负责的态度,能力不足,勤奋来补,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努力克服公司业务工作和支部工作的矛盾,短短5年时间,自主创业的公司从一穷二白、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成拥有红色培训、拓展培训、企业培训、研学旅行四大特色版块,辐射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院校机构,5年培训近万人的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目前累计培训了全国22个省份数十个单位20000余名学员,先后组织了70多个单位246批次16100人红色宣讲培训辅导,已经成为党性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企业培训、研学旅行的一支有生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家国情怀



党员致富不忘本,不忘国家,不忘社会。“很多企业都以别人不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傲,我们却希望能为有想法的退役军人探索一条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一个人的成功,比不上一群人的成功。公司把“军人之家”的宗旨“为战友们服务,排忧、解难、帮扶”贴在了墙上,践行在了日常行动中,主动为战友们搭一座桥,扶战友们一段路,帮战友做一件事,做到在政治上多教育、思想上多跟踪、生活上多关爱,激发他们再就业和创业的内在动力。




公司成员何承洪被授予“贵州最美退役军人”,两名大学生士兵考取公务员,向婷、何承洪参加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的“崇军黔行·戎归增辉”主题演讲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 在解决公司10名退役军人固定岗位就业问题的同时,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在校退役大学生签订合作协议,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岗位50余人次,发放补助15万余元,公司先后与4所山区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系列国防教育,为学校捐赠图书、文体用品,为学生捐赠爱心书包;为贫困村党支部搭建学习交流桥梁;为社区困难党员和群众送温暖献爱心。




公司党支部先后为贵州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贫困学校、困难学生和党员累计捐款20.7万,疫情期间组织442名退役军人捐款15.8万元用于鄂州疫情防控,为贵阳市退役士兵进行政策宣讲、职业规划、指导就业,其独创的“政委+”人力资源众创共享平台,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提供了新思路!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